好文嚴選:做個火車頭─出版產業真正該做的事

2014-04-22 18:03

? 人氣

反服貿文化出版業也展開連署,但出版產業真正要做的應該是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反服貿文化出版業也展開連署,但出版產業真正要做的應該是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出版產業在這次的反服貿風波裡面可算是特別醒目了。有人開第一搶,有人為出版自由呼號,有人寫宣言、發連署,順便再把陳年舊事拉出來一併清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我已經寫過好幾篇談論產業和出版自由的文章:

除非有獨特的新議論出現,否則我想說的都說完了,反正能溝通的上面幾篇應該足夠提供更多思考,而那些不能溝通的,寫再多也沒用,我還是把力氣放在別的地方好。與其浪費時間連署或反連署,我想談一點更有建設性的東西。

台灣出版產業真正的麻煩這篇文章中,我提到台灣出版產業的大麻煩是「暢銷榜上外來書種太多」(台灣的暢銷書本土率只有30%)。我們缺少能跟整個社會對話,刺激思考,產生震動和共鳴的作者。我們只有在自家的小圈子寫著自己的題目的作者,於是在排行榜上:

我們的人生整理是日本人教的,減肥塑身是韓國人教的,商業談判是美國人教的,兒童教養是德國媽媽教的,驚悚故事是英國人講的,連《正義》這種考驗腦力的書都能上榜,但那也是美國人寫的。

這並不是說我眼中只有排行榜,沒上榜的都不重要,不,不是這樣;論重要性,大家都很重要,但論起足夠性,台灣的本土暢銷書種比起美國、日本的排行榜,特別顯得匱乏。美日兩國的榜上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該國作者,這跟台灣的情況是完全顛倒的。

排行榜上缺少能夠打動整個社會的本土書種,太少作者跟這個社會同脈搏、共呼吸,簡單說就是缺少時代精神。翻譯書雖然精彩,但美國作家並不會關切我們的生存,我們的憂懼,或者我們一路走來的重重心事。

排行榜上的本土製造,不只是凝聚社會的溫柔力量,也是促進我們擁有共同感的祕密藥方。但不幸的是,在這件事情上,出版界缺席得厲害。

出版界太少製造讓整個社會為它共同緊張、共同垂淚、共同懸著一顆心、共同記憶、激盪、緬懷一輩子的好故事;結果台灣也因此而缺少能夠滋潤影視、戲劇、表演、文創的重要養分。

在文化先進國,出版業是所有文化產業的火車頭工業。「《侏羅紀公園》開啟了科幻驚悚的原著、電影、玩具、遊戲的大產業鏈;《愛國者遊戲》推動了諜報動作片的類型;《哈利波特》席捲了影視、動漫、遊戲甚至是倫敦國王十字車站都要增設一個『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上JK羅琳這個『一個人的火車頭』所帶動的產業鏈。」

根據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統計,純粹原創的電影劇本只占四成多,如果以二〇一三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為例,九部片子有六部是改編自小說、傳記或真人故事,所以這一年的改編比例更高達六十六%(出處)。李安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就是典型的改編自暢銷小說的賣座電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