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俊觀點:消費券好所以三倍券有機會更好

2020-07-21 06:50

? 人氣

民眾在郵局排隊購領三倍券。(陳品佑攝)

民眾在郵局排隊購領三倍券。(陳品佑攝)

我國對抗新冠疫情就如同一場籃球比賽,上半場表現不錯,但下半場更得穩扎穩打以竟全功。中場休息是檢討戰術執行的時刻,因此臺大社科院將在七月卅至卅一日,廣邀自醫療至財經領域的產官學界人士,就疫情發展、體制變革、紓困策略等進行回顧與前瞻,這應也是目前為止,針對疫情各個面向所作出最為完整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們可到活動網頁了解詳情並報名參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趣的是疫情相關最火熱話題,已轉向後疫情時代的紓困振興措施。雖說政策已成定局,其效果需要事後資料方能精確驗證,但為了爭論「三倍券是否有效且比消費券更好」,不僅是政、學界聞人開始互下戰帖,智庫領導居然也開始賭起雞排來了。惟筆者較為不解的是,三倍券效果要比較好些,本來就應是天經地義的事。西諺有云「不要浪費一個危機」,以考大學成績不理想為例,檢討教訓甚至補強後重考落點更差,雖不能說罕見,但基本上是與預期不符的事,不幸至此也必讓人因金錢時間的浪費而扼腕吧?

現在很少人去讀掛在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的那份2009年底完成的消費券完整評估報告,頂多就是引述其中一句「可提升當年經濟成長率0.28至0.43個百分點」,就認為成效不如預期。但似乎都忽略了,這份經過中研院問卷調查民眾消費行為、建立總體計量模型估計、以及各種經濟情境模擬分析的研究報告,指出「對於商品買賣、其他服務業、餐飲旅館、成衣服飾、電子產品等產業的就業機會助益較大」;「73%民眾贊成發放消費券,79.2%民眾認為對國內經濟有幫助」;「發放期間國內利率未攀升,問卷顯示僅約26%民眾因而降低消費,顯示排擠效應與替代效果並未出現」;且因「未能計入商家普遍以折價優惠鼓勵民眾消費,以及對於大眾消費信心的支持效果,而使消費券的整體效果有所低估」。

20200602-民眾黨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了解民眾對振興券方案態度。圖為民眾對領取振興券與消費券的比較。3(民眾黨團提供)
民眾黨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了解民眾對三倍券方案態度,消費券完勝三倍券。圖為民眾對領取振興券與消費券的比較。(民眾黨團提供)

上述十年前所獲致的成就,很多仍與今天我們所關注者一致:首先,自金融海嘯以來,就業穩定的政策重要性不斷提升,而經濟增長率為人詬病者,正在於無法充分反應就業、所得與財富分配等問題;其次,同樣自金融海嘯後興起的行為總體經濟理論,已證明民間對於經濟前景的樂觀與悲觀情緒,對於政府穩定政策能否達成目標至為緊要,這關係到未來的景氣復甦,而非僅短短一年的經濟成長率所能代表;第三,消費券的發行,不僅產生了就業穩定效果,也成功遏止金融海嘯的悲觀情緒蔓延,且未出現政府支出排擠民間投資與消費的負面效應

對照今天的三倍券,以及許多配合推出諸如農遊券藝FUN券與民間加碼配套,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既有認識基礎上再加以強化,效果是可以期待並被驗證的。然而政府可能必須注意的是,近期部份初步問卷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於三倍券復甦市場的期望有限,超過八成僅選擇日常消費。不論如何,或有必要根據十年前經驗,用較精確方法,評估政策扭轉民眾市場悲觀情緒的成效。

「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消費券的經驗本身就是一種貢獻,無需刻意褒貶。後續的三倍券吸取經驗,規劃配套自然較好較完整,且即使僅就前述行為經濟學理來說,政府也必須給予人民扭轉悲觀情緒的信念,政策預期目標才能成為真實。常言道站在巨人肩膀上,必能看得更遠。如果一直自認所站者是個侏儒,那我們究竟能看到什麼東西?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