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經濟時代─賺的錢,花到哪去了:《大停滯》選摘(2)

2017-04-16 05:40

? 人氣

但不妨以今天的角度,想想所謂的「福利」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些福利的改善,大部分是來自醫療保險支出的增加。換言之,福利之所以改善,是因為我們花更多錢在醫療上。那麼,究竟這些福利創造了多少價值?還有,我們所增加的醫療支出,又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回報?這,又讓我們回到「花在醫療上的錢,究竟值不值得」的問題上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c:今天的教育品質,有比過去好嗎?

今天,教育支出約占美國GDP的六%。但我們所增加的教育投資,帶來多少報酬呢?現在的美國學生在念完十二年基本教育之後,有比過去的孩子更優秀嗎?

很難說。讓我們先來看看二○○九年的「國家教育發展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想要回答這類問題,人們通常都說要看這份資料。在這份總共五十六頁的報告中,我在第一頁看到這麼一段話:「十七歲美國人的閱讀能力,與一九七一年時並沒有顯著差異。」同一頁上,再往下讀,另一段寫著:「十七歲美國人的數學能力,與一九七三年時並沒有顯著差異。」

你可以用統計學,翻來覆去用不同角度檢視這些數據,但其實只要用眼睛,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孩子們在這些測驗上的表現,一直沒什麼進步──而且已經有長達數十年時間都是如此。

別忘了,根據所謂的「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每一個世代的智力測驗得分,應該都會比上一代來得高。因此,如果我們在比較抽象的智力測驗的得分越來越高,但在學業上的成績卻沒有什麼長進,也許這就意味著,學校的生產力不斷下滑──即便我們花了更多錢在教育上頭。

或者,我們也可以來看看數學成績。美國是個比較富裕、也比較聰明的國家,我們的科技更仰賴數學,家中每一台電腦也都是建基於數學之上。你也許會想,數學程度的提升,或數學成績的改善,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你也許還會認為,數學這門學科幾十年來沒有什麼大變化,因此會有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把過去的舊方法淘汰掉。但從整體來看,這些想法似乎都不成立。我們必須正視的,是整體教育生產力正在衰退的可能性。

在美國,能順利念完高中的人,比率正在降低。如果你仔細分析數據,就會發現美國高中生的畢業率在一九六○年代創下高峰──大約八○%;而今天的實際數字,遠遠低於官方預估的八八%。過去三十五年來,一般家庭與弱勢家庭的孩子畢業率差距,也始終沒有拉近過。再加上,高中每年所發出的新證書中,有大約兩成,都只是學力考試的及格證書;在求職市場上,這些人都只會被列為「非高中畢業」,而不是高中畢業生。從以上種種數據,我看不出教育體系的生產力,有什麼提升的跡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