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經濟時代─賺的錢,花到哪去了:《大停滯》選摘(2)

2017-04-16 05:40

? 人氣

我們先來看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的食物供應鏈中,栽種、配售、賣出一顆蘋果的成本是一美元,這一美元就會被算到我們的國民所得中。當然,有時候當中會有爛蘋果,但只要消費者繼續購買,我們就能推算出答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下來,讓我們來想像一下政府的角色。假設政府現在要花一百萬元,來整修馬路。這筆錢,該怎樣算進國民所得中呢?儘管沒有任何消費者「買」下這條路,但這一百萬,還是得算進一個國家的「財貨與勞務產出」(the output of goods and services)中。(★★原譯 「商品與勞務產出」)

換句話說,在計算國民所得這件事情上,我們會把政府的「花費」,視為政府的「產出」。有時候,政府的「產出」是提供商品或服務──例如,國家公園的門票,或是高速公路收費等;但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如此,我們政府所做的事情中,各種收費只是一小部分,而通常我們會把政府用了納稅人多少錢,視為政府產出的價值。老實說,除了這麼做,我們也不知道還能怎麼算才好。

@c:當我們的錢,花在可有可無的事情上……

政府產出的「價值」,有時候會高於我們實際花的錢,有時候則會比較低。政府該在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不是我們這裡要探討的課題,但有個原則很關鍵: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功能」,其「價值」遠高於那些可有可無的「附加功能」──例如,花在警察、法院以及軍隊(擔負保家衛國責任)的一塊錢,會比花在假都市更新之名、在某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整修倉庫的一塊錢,要來得有價值;拿來救助真正貧苦人家的一塊錢,也會比把福利嘉惠到窮、但沒那麼窮的人身上,更來得有價值。以此類推。

然而,回到國家財政收支上,一旦我們開始動手計算國民所得,不管錢花在哪裡,一塊錢就是一塊錢。我們的計算方式意味著,無論政府的規模多大,施政的品質、重要性與效率,都是維持不變的。

長期而言,我們花在政府身上的錢當中,會有越來越高的比率,是花在可有可無的事情上,而不是必要的功能上。換個方式來說,就是政府這些可有可無「附加功能」(就算是好的)的邊際效用,都會隨著政府的規模越大而呈現遞減。這麼說,並不是否定政府的價值,只是說明一個基本常識。

因此,當我們透過政府多花一塊錢,平均而言,會比我們所花的一塊錢要來得沒價值。政府,越是邊緣性的功能,生產力越低,但我們在統計國民所得時,還是把政府所花的每一塊錢都一視同仁。我們把花在蓋高速公路的每一塊錢──無論是拿來蓋連結大城市的重要路段,或是延長到偏遠地區的路段──都視為是等值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