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經濟時代─賺的錢,花到哪去了:《大停滯》選摘(2)

2017-04-16 05:40

? 人氣

那麼,過去四十年來,我們花在教育上的錢又有什麼變化呢?答案是:增加了很多!儘管從一九七○年代初期以來,成績一直沒有起色,但是經通膨調整後,我們花在每位學生身上的錢,卻多了一倍以上。在一九七○至一九七一年,我們花在每位學生的平均教育支出是五五九三美元,到了二○○六至二○○七年,這個數目已經暴增到一二四六三美元。既然花的錢增加了這麼多,你應該會期待教育品質有更大幅、更明顯的提升才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c:花了大錢,卻沒有改善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跟國際比一比。

美國教育支出在總體經濟的占比,一直都遠超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與各國比起來,也僅次於冰島。然而從成績來看──至少在高三程度上──我們並沒有比別的國家優異,包括我們的鄰國加拿大。

也許,我們的進步沒有呈現在成績上,而是在其他方面;也許,現在有了更多好玩的新足球隊,家長與老師的合作更緊密了,而學校也有了更多新穎的電腦室。這些都毫無疑問,我聽過也讀過很多這些方面的進展,我女兒念的高中裡,現在有很多設備就是我小時候壓根沒見過的。但問題是:這些玩意兒實際上到底創造了多少額外的價值?沒有人知道。

那些針對十二年基礎教育所做的學術研究報告,都告訴我們花在美國公立學校經費的多寡,與學校所達到的教育品質高低,沒有任何「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相關性。但另一方面,也有些研究套用各種統計方法、更細部分析數據後,主張高等教育的投資是值得的。

解讀這兩種衝突觀點的一種方式,就是相信我們如果把錢花在對的刀口上,就能帶來好結果。但有多少錢真的是這樣花的呢?如果我們想知道的,是自己究竟「過得如何」,我們要看的,可不是什麼「經統計方法修正後」的教育成果,而是最終的真正表現。而我們的表現──再一次的──只是平平而已。

我們花在教育上的錢,當中有絕大部分是由政府掌控的。因此,跟花在買蘋果的錢不同,我們的教育支出並沒有接受市場的嚴格檢驗。

比起十二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領域就有競爭性多了。因為高中畢業以後,你通常不會只挑選住家附近的學校來讀。有這麼多國外學生想要來美國念書──假如能取得簽證的話──也讓我很感動。這些都是好的一面,但並沒有改變十二年基礎教育的問題,也不得不讓人大大質疑我們在教育上的生產力。

我們年復一年,花在基礎教育上的錢越來越多,卻──有長達好幾十年──始終不知道成果究竟如何,這一點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就像買電腦,你能想像同樣的事情發生──一直花錢,卻不知道電腦有沒有比較好用──嗎?還有上館子、買衣服、買車子,你也會這樣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