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經濟時代─賺的錢,花到哪去了:《大停滯》選摘(2)

2017-04-16 05:40

? 人氣

拿我們花在買蘋果的錢來做比較吧。就像剛才舉的政府例子,我們原本買的蘋果,會比後來多買的,能為我們帶來更高的價值。我們所買的第一包蘋果,能讓我們解饞,或是讓我們為一場重要聚會烘焙出一個蘋果派。但當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多出來的蘋果就沒那麼重要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裡有一點不同:當一個國家產出的蘋果越多,價格也會隨之下跌。這一來,蘋果為我們所帶來的價值,就會反映在價格上,因此在統計時,我們就不會高估整體蘋果的產值。由於這裡我們是用「價格」──而不是「成本」──來計算價值,因此不會出現每一顆蘋果都等值的問題。如果一批蘋果乏人問津,市場價格就會真實反映它們應有的價值。

問題是,在政府支出上,我們仍然是以「成本」來計算,無法用自由競爭市場的原則,來賦予應有的價值。

要更準確地理解我們國家經濟的表現,就要謹記以下這條關於競爭力的基本前提:

當一個經濟體中,政府的角色越龐大,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數據──相對於實際生活水準的提升程度──誇大的程度也越高。

@c:永遠永遠,只算金額,不管價值

無論你是不是大政府主義者,都無法否認這個事實。

在統計經濟成長率時,我們必須關心的事情之一是:今天的政府,比昨天進步多少?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有效產出」(原:有價值產出)的改善程度,而不是絕對的產出金額增加了多少。就算你對於我們政府的表現滿意得不得了,也都得承認:政府不斷延伸出來的功能,所創造的價值──平均來說──還是不如那些核心功能。

還有,這裡所說的政府規模,不是指「政府占總體經濟比重」,因為在這種定義下,包含了許多經費移轉、福利支出等等,這類支出通常只是把錢從一個人名下,轉到另一個人名下而已。比較能正確顯示政府規模大小的計算方式,其實是看「政府支出」的金額──也就是政府在做哪些事情。在美國,這個數字通常介於GDP的一五%至二○%之間。

而一旦政府支出的絕對金額增加(通常就是如此),也意味著,政府所提供的價值,比統計上所顯示的要來得少。

我們可以推演出這樣的結論:

當政府支出占總體經濟的比率越高,我們越難判讀總體經濟的表現與生活水準提升的實際情況。

如果我們回到創新的顛峰期──也就是惠普納所說的十九世紀中期到末期──當時各層級政府的支出,大約只占美國GDP的五%。當時的GDP統計,大都是像我們今天估算蘋果市場的方式,有人或許認為,這顯示政府做得太少了,但重點不在這裡。重點是:要有市場交易,我們才比較容易估算出價值。在市場上,再大的泡沫也有爆破的一天;但在政府支出上,卻只會年復一年的增加,而且永遠永遠只算金額、不管價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