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經濟時代─賺的錢,花到哪去了:《大停滯》選摘(2)

2017-04-16 05:40

? 人氣

我認為不會。在經濟裡的其他領域,如果我們花了一大筆錢,通常會得到比較好的東西。把小孩送到私立學校,你或許能讓他受到較好品質的教育;但是在公立學校,錢就算花得更多,卻不見得能改變最根本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有太多理由,對現有教育體系的生產力感到憂心。而這個體系,今天在我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

@c:我們經濟的未來,你開始擔心了嗎?

讓我們總結一下以上的討論。政府的消費支出、教育上的支出與醫療上的支出之間,的確有部分是重疊的,但整體算下來,即使扣除了重疊的部分,還是占了我們GDP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它們也是我們經濟裡頭支出成長最快的三個領域,而其中至少有兩個(即醫療與教育),照理來說也應該是最活躍的領域。然而,要正確理解這三個領域所創造的價值,卻是格外困難;想要讓它們更健全、看見它們的改善,更是難上加難。在我看來,這也是三個高度被政府扭曲的領域。

我們很可能都低估了這三個領域的表現,也高估了它們帶來的成果,而使得我們花了冤枉錢。換言之,實際上我們很可能過得比那些數據──關於生產力與國民所得的統計──所顯示的要來得糟糕。至少可以說,我們不知道自己花了這麼多錢之後,到底成就了什麼結果。這,滿恐怖的──我們經濟的未來,居然是寄望於這樣的產業之上。

讀到這裡,你開始擔心了嗎?

關於這個議題的研究,最重要的一位經濟學家是前面提到的麥可.曼德爾。曼德爾經營一家新聞與教育的媒體公司,叫做Visible Economy LLC。曾經擔任美國《商業週刊》專欄作家的曼德爾,對於我們近年來的創新品質,提出過許多質疑;對於統計數據所顯示的生產力提升,他也提出挑戰。

其他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諾瑞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與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等知名度更高、得過獎的評論者,也經常探討總體經濟與發展問題。大家可從他們那裡聽到或讀到像是「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s)、「貨幣危機」(currency crisis)與「非洲的未來」等分析。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科學、科技以及「科技高原」形成的歷史背景。

彼得.希爾(Peter Thiel)是全球跨國線上交易支付平台PayPal的共同創辦人,也是Facebook最早的股東之一(電影《社群網戰》〔Social Network〕裡頭有他的角色,只是不怎麼正面就是了)。針對創新速度的減緩與生產力降低這件事,他早就提出警告。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他直截了當地說:「科技已經不行了,但是人們拒絕相信……從製藥、機器人、人工智慧到奈米科技,這些領域的進展速度,遠比人們所想像的慢。問題是:為什麼?」

他還沒有把他的想法寫出來,但對於我們的現代經濟,他的看法一針見血。

大停滯書封。(早安財經提供)
《大停滯》書封。(早安財經提供)

**作者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喬治梅森大學,並主持該校知名智庫Mercatus Center。《彭博商業週刊》稱他為「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選他為過去十年「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大停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