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90後》青年願景,未來的路

2020-03-31 07:00

? 人氣

筆者認為年輕人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方能把握機遇。另外也希望成功的人可以多多培育下一代。圖為台灣大學椰林大道。(資料照,蘇仲泓攝)

筆者認為年輕人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方能把握機遇。另外也希望成功的人可以多多培育下一代。圖為台灣大學椰林大道。(資料照,蘇仲泓攝)

每個人都有自己茫然的無知歲月,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自己有期許,對未來有期待。我們總是希望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父母辛勤撫育我們,內心裡總是冀望兒女可以照著他們的意思,走一條比較順遂的道路。我們開始獨立思考,採取行動去執行某件事時,必然會是跌跌撞撞不斷摸索,父輩的關懷與經驗,加上個人對於理想目標的支援,要達成目標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同第三任美國總統傑弗遜所說:「我喜歡夢想未來而非追思既往的歷史。」新舊交替所擦出的火花,才使得文明得已延續。我們年輕人想要什麼?我覺得「健全的體制」是我們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完整的社會架構下,所有人才可以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除此之外,「機會」,「機遇」對於正在探索的新生代也是無可或缺的。如何妥善利用社會資源,如何有善分配這些社會經費,是每個關心此一課題的人都應該去思索的。

20180303-2018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上午登場,校園內椰林大道上參與的產商和學生顯得絡繹不絕。(蘇仲泓攝)
青年時常對於未來感到迷茫,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方向。(資料照,蘇仲泓攝)

在一次課程中,有幸聽取「天空的院子」負責人何培鈞老師所分享的創業歷程。在他的分享中,「年輕人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嗎?」這個命題不斷地被拋出來,坐在臺下的我也在思考: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自己會如何作答?何培鈞老師的故事特別之處,在於他清楚自己的理想跟志業是什麼。雖然一路走來坎坷,但終究是那份熱忱支持他走到今天,並把地方創生的想法推廣到國際,並親手操刀許多大型村落轉型計畫。這些都是我們最後所看到的成果,背後的故事卻是一段耐人尋味的經歷。

在何老師返鄉回到竹山尋思發揚在地文化,並從經營民宿開始,沒有經費,又欠缺相關專業背景的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在家裡經濟不許可的情況下,他跑遍南投所有的銀行,最後一家給了這個「機遇」,並開始老屋改建的基礎建設。本科不是念管理的何老師,又開始奔波,在成功大學及其它大專院校旁聽酒店經營課程,又補足了前進道路的漏洞。就這樣且走且看且學,一路上許多人的支持與幫助。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景象出現在何培鈞老師的生命中。

身為年輕人,我認為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的前程規劃中有哪些要求是必定要完成的?我們應該先去釐清,並達成這些基本目標。其次就是「機會」。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是否準備好接受挑戰,去付出並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另一點。沒錯,整個大環境底下,我們往往身不由己,臺灣也仍然有存在許多問題。如偏鄉教育資源不足,影響了偏鄉學童的發展機會。但是我們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也能夠不斷透過一些計畫案及志工的方式來回饋社會。這是一種循環互補的機制,一個友善的社會守望相助,是我們得已生生不息的竅門。

最後,我們也希望處於青壯世代在社會中功成名就的專業人士,可以在下一代的培育上,多多付出。許多的私人機構及公家機關在這方面著墨不少。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世代之間的溝通及理解在教學相長的信任關係中會越來越好。在這裡我要引述宋朝劉斧的詩來做結:「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世新人換舊人。」世事無定,但是這個世道遵守著自然定律,年輕人在歷史長河中激流勇進,舊世代退居幕後,但是這個大家一起奉獻過,拼搏過的世界卻會不斷運轉,帶我們走向未知的道路。

*作者為銘傳大學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第一屆學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我們都是90後」系列之四。授權轉載。(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