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四月是殘酷的

2020-04-05 05:35

? 人氣

春天本該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詩人艾略特在作品「荒原」中,以現實的淒哀對照春天的景象,不免使人更加惆悵。(資料照,台北市政府提供)

春天本該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詩人艾略特在作品「荒原」中,以現實的淒哀對照春天的景象,不免使人更加惆悵。(資料照,台北市政府提供)

四月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美麗季節,但對於面臨武漢肺炎病毒侵襲的全球人民,為了護衛自己的生命,已無心迎接美麗的春天,尤其是在死亡邊緣掙扎的重症者,更感到生命的孤寂殘酷,美麗的四月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最殘酷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情景就像歐美大詩人艾略特(Eliot) 的宏偉史詩「荒原」(The Waste Land)所描繪的景象一樣。「荒原」所描述的對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心的萎靡,是當時歐洲的歷史寫照。大戰後,人們已失去信仰,社會分崩離析、萬事消沉。因此,縱使春天已來臨,相對於精神上的枯萎,更令人感到美麗季節的殘酷。

就現實景象而言,四月雖美麗,但也有春寒料峭、陰雨淒淒的時候。詩人驚天動地的開頭一句「四月是最殘酷的」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之後,緊接著寫道「孳孕枯死大地的紫丁香」(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混淆回憶與慾念」(mixing memory and desire)、「騷動麻木的根莖以春霖」(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艾略特以春雨霏霏的自然界景象,用象徵的手法,描寫時令雖已至萬物復甦之際,但人心已死、再生無望,四月的春雨只是讓枯竭的靈魂更增欲活不能之悲痛,只剩下往日的回憶,殘存的慾念像春雨一樣,騷動著麻木的根莖,顯示現代人生活在「荒原」中,文明崩潰、精神已死。

這不正是21世紀人類面對以病毒為敵人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所要面臨的殘酷景象嗎?四月時萬物雖甦醒,卻是武漢肺炎病毒肆虐活躍的季節,歐美國家要面對的是更為氾濫兇猛的病毒來襲;中國雖自誇病患已漸少,但前景未明,人民仍懼怕如煉獄般的武漢劫難會再度降臨。

中國與全球經濟重創、百業蕭條,歐美、東亞等地人民已無昔日的歡樂,徬徨恐慌,街道空曠荒蕪;在負壓隔離病房跟死神博鬥的人,四月的綿綿春雨,打在窗戶上滴滴答答的聲音,更令他們煩憂不安;在春雨中行走的人們,惶恐不安,已無心觀賞路旁盛開的花朵。

全球很多國家已封閉,國家與城市之間的人民來往與交流活動已暫停,人與人互相猜忌、阻隔與責罵,文明頻臨崩解。殘酷的四月即將到來,台灣在維護國人生命與經濟命脈上,將面臨更嚴苛的考驗。

四月清明掃墓時,從湖北與武漢等地回來的大批台商,返鄉掃墓的大量民眾,最近從歐美大量返台暫無症狀者等,都是台灣要防堵的破口,對疫情的防制是一大考驗;四月也將是全球疫情的飆高期。春光明媚的四月,將是台灣能否控制疫情的關鍵期。期待台灣人民面對兇險的四月,可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展現武漢肺炎爆發以來的自治、互助與慈悲精神,度過難關,否極泰來。

正如同「荒原」一詩最後所揭示的「自制、慷慨、仁慈」是人類面對苦難,自我救贖、脫離荒地,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希望全球都能相互扶持團結,攜手度過陰雨綿綿的四月後,陽光將普照於大地,地球重生,舉世同歡。

*作者為退休駐美外交人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