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信茹書評:「在學術對話中報了到」—學者的視野、脈絡與對話

2020-01-01 05:10

? 人氣

傳播學者李金銓新著出版,他只謙遜的說:「在學術對話中報了到」。(風傳媒)

傳播學者李金銓新著出版,他只謙遜的說:「在學術對話中報了到」。(風傳媒)

「一流的學者必有一流的直覺,但這個直覺不是普通人的直覺,而是透過嚴格訓練和長期耕耘所獲得敏銳而深刻的學術洞察力。」如果說,李金銓在《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一書中言簡意賅地闡釋了學者的治學心得,毋寧說,這是一名在國際傳播領域耕耘多年的學者最真切的研究感悟。無論是關注國際媒體對世界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還是對國際傳播知識論和方法論的強調與剖析,抑或是對在地經驗和全球視野的討論,他都只是謙遜地表達自己僅是「在學術對話中報了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地觀點與全球視野進行轉換

全書主要由國際傳播和民國報刊兩部分組成,另有4篇附錄延伸相關思考和學人訪談,首尾則由「傳播研究的時空座標」和「學術生涯五十年」遙相呼應。國際傳播部分,作者將對學科「內眷化」的反思貫穿于傳播範式轉移、美國現代化理論對國際傳播方向的籠罩等問題之中,從而提出建立國際傳播知識論和方法論的必要性。新聞史部分,旨在通過進入文化肌理的個案研究,嘗試打開歷史的「那一面」。

開放互動的心態與宏大開闊的學術視野,使作者不斷凝練出多元和相對看世界的方法,同時在對細節與複雜性現象具體入微的探究中遊刃有餘。如被作者認為重頭之作的「在地經驗、全球視野」部分,將國際傳播研究融會於在地觀點和全球視野的連接轉換中,以求整合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又如,當研究者「聚焦局部的歷史時,要不斷聯繫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前景與背景,方始見得常與變的交光互影」。

每部分內容各從起類,看似旨趣大相徑庭,實則關聯顯明且言之鑿鑿。在完成這幾部分的討論時,作者如同一位駕車高手,不僅車開得好,而且把一些具體現象、命題內容抽離轉化為另一層面的「資訊」,從而將自己從某個具體的研究話題或領域中解放出來,獲得一種「共通性」的理解。譬如國際傳播的文化性、報刊與公共領域、報人情懷與國家想像等議題,看起來內容並不直接相關,但無不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之間尋找最大的可能性,從而使得對答案的追尋不是簡單得出因果關係,而是回到具體的社會脈絡,「細緻刻畫並剝解其層層的意義」。

傳播學者李金銓新著《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的繁體版(聯經)與簡體版。
傳播學者李金銓新著《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的繁體版(聯經)與簡體版。

「脈絡」是連接、轉換和融通

作者對自己被歸入「脈絡學派」的說法欣然應允。「脈絡」一詞也形成貫通全書的關鍵字。從小處說,強調具體研究議題要進入脈絡(語境)之中,例如在談到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時,提出要把「文本放到政治、經濟和文化脈絡來理解」,如此,「歷史面貌是必須聯繫文本和層層語境經過闡釋獲得瞭解的」。對研究者(個人或社群)來說,研究旨趣不能脫離社會脈絡。在這點上,作者坦言受到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的極大影響,對「不斷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的提法相見恨晚。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作者認為要做跨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只有尋找到「世界的脈絡」,才能打破被歷史或地理特殊性束縛的局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