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請民進黨別再佔著左派的光環

2016-11-03 06:40

? 人氣

青年勞團2日衝民進黨部,由於層層警方包圍,青年在衝撞無效下,遂轉往辦公室外,將寫有「砍假總統」的布條貼於民進黨黨徽上。(洪與成攝)

青年勞團2日衝民進黨部,由於層層警方包圍,青年在衝撞無效下,遂轉往辦公室外,將寫有「砍假總統」的布條貼於民進黨黨徽上。(洪與成攝)

總統蔡英文2日在民進黨中常會感嘆,「在野時的同伴,現在處在不同的立場」,暗指的當然是近來為了勞基法修正案和民進黨公開對幹的時代力量及工鬥團體,然而,由於改變立場的人是民進黨,並非時代力量,那個需要為變心自我辯護或解說的,當然是民進黨這一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議事規則有罷占主席台」?昨日之我打臉今日之我

歷史的轉向和歷史的重複,同樣都令人措手不及,然而,民進黨的缺乏準備,幾乎已到現世報的地步。當立法院長蘇嘉全質疑,「議事規則有罷占主席台」?或是蘇嘉全批評學生不該佔領立委辦公室「私領域」,可以說毫無準備的站到第一線,被逼著要以「昨日之我來打臉今日之我」,蘇嘉全只是這一連串自我打臉中最明顯的例子。民進黨這種形式的變化,毫無正當性可言,因為好聽點是在野時缺乏遠見、不知執政後的難處;說難聽一點,這是權力的機會主義,而且已對民主造成傷害,在野時痛批國民黨不容討論,等到掌握國會多數,同樣不容在野黨有討論的機會。

比程序爭議更複雜的是政策爭議,執政者代表全民,未必能完全貫徹在野時的理念,這是左派或進步性政黨執政後最常面對的困境,如法國社會黨1980年代首次執政,力行左派財經政策,一度造成政治經濟恐慌,最後不得不改弦易轍;但進步性政黨的轉變如果得法,卻有可能調整政黨體質,例如英國工黨前首相布萊爾的第三條路,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執政後改變策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都讓左派政黨成功的擴展版圖。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進步性指標事件就是停建核四風暴,陳水扁最後軟化,傷筋動骨;這一次,蔡政府即使面對跳電危機,仍堅守反核不重啟核一核二立場,這件事維持了民進黨的既定價值,但只是將問題延後,再生能源能及綠能能否補核能缺口,仍是重大考驗。

令民進黨始料未及的則是勞基法及反迫遷爭議。勞基法工時問題意外引爆勞資對立、更演變成勞工向蔡政府抗爭;反迫遷爭議事關少數人的權利與多數人的利益如何折衷的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的「利大於弊」的難題,目前這兩大爭議都處於零和對立的狀態,然而,某種程度民進黨也是催生者。

蔡英文2008年後掌民進黨,力主黨必須與社會運動結合

民進黨2008年再一次在野後,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不但在2009年恢復社運部,更多次公開表示,「民進黨必須與社會運動結合,才有力量走向更完整的民主。」之後,民進黨更聲援大埔反農地徵收運動、反國光石化以及最後集大成的太陽花運動;經歷二千年8年執政和社運團體的低盪關係後,民進黨再度被社運團體接納,政治學者吳叡人形容為民進黨的「再進步化」,如果民進黨因再進步化而重返執政,卻在一上台就翻臉不認人,怎能怪昔日夥伴有怨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