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觀點:從社區看見職人文化的價值

2019-09-20 05:50

? 人氣

國際技能競賽現場。(勞動部官方臉書粉絲頁)

國際技能競賽現場。(勞動部官方臉書粉絲頁)

兩年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今年中華民國又傳佳績,值得喝采。十幾年來,政府和民間投入相當多資源在技職領域,從2009年在國際技能競賽發光的團體排名世界第三、2013年總獎牌數躍居參賽國第二名、2015年團體排名世界第三到最近的世界第四名,確實藉由大大小小的國內外比賽發掘了諸多各類技職好手,並讓臺灣的技職教育得以在世界被看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技能選手培訓、風光奪牌後的職涯發展,始終是關心技職教育的人長期關注的議題。技能選手的訓練是非常辛苦的,為讓技術提升,培訓期間幾乎全心全力投入訓練,疏忽基礎學科能力,即便保送進入明星科技大學,卻因學科程度跟不上,讀得很辛苦。而在得獎後的就業出路,如果技能不符合產業需求,選手們的就業生活保障和得奬的風光比較起來,實在是諷刺。

在政策延續及民間倡議努力下,對於技能競賽選手的學科能力及就業問題,我們很樂見有了對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就學就業的計畫協助。但只限於經培訓出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於歸國後提供專業技術精進、語言能力加強、學科能力增強或協助取得國內外證照機會等。雖然立意良善,但我們想提醒的是,同樣在技職教育體系學習但無緣國手夢或未得奬的孩子,他們的技能價值也應該一樣被看見。

月前有一位成立技藝發展協會,幫助家境清寒的技職學生就學、生活的好朋友過世。他和在北投地區關心弱勢孩子職涯發展的離世校長,一起為弱勢的技職學生盡了很多心力。我認識的國中校長和主任,有不少是技職體系出身,其中就有數十張證照的主任,或許是感同身受孩子的學業和技能困境,他們傾盡全力為學生找資源,而這些並非都是有辦法躋身國手行列代表中華民國為國爭光的孩子。

根據勞動部調查近5屆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29歲以下有218人,扣除就學78人及其他未能聯繫因素等共84人,勞動力人數有134人。已就業有128人,受僱者則有116人、創業12人。這些數字呈現的是如果奪牌國手的就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就業職類和所學技能無關。那麼,試想未能代表國家的技職孩子又能如何強化一技之長的信心和就業的準備呢?更何況有許多孩子學習技能的唯一目標是儘快改善家庭生計。

舉一個偏遠部落孩子的故事,我曾經到宜蘭縣部落關懷失親孩子,孩子很努力考上技能證照,考上證照散發的自信來自她終於有能力撐起一家生活,並感謝成長路上社會資源的幫助,因此選擇留在部落為家鄉貢獻所長。這個孩子的故事只是眾多沒被看見的樣貌之一,這讓我們思考技職價值應該可以有更豐富的定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