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到《我們與惡的距離》 談精神疾病去污名

2019-04-13 05:30

? 人氣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表達思覺失調症對於發病「要好起來」的期盼,作者認為,我們應瞭解精神疾病去污名化。。(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youtube)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表達思覺失調症對於發病「要好起來」的期盼,作者認為,我們應瞭解精神疾病去污名化。。(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youtube)

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對於病人、家屬、與社會皆是一個沉重的存在,思覺失調症病患存有慢性和退化的疾病特徵,儘管規則的接受藥物治療,仍易存有部份殘餘症狀,不僅造成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歧視和污名化現象,也嚴重影響病患的心理、婚姻、人際、家庭和職業等關係,透過《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林奕含事件了解精神疾病背後之公眾汙名、自我汙名以及社會距離,和《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應思聰,瞭解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林奕含事件看精神疾病污名化

林奕含事件引發引起社會大眾議論,林奕含在2017年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兩個月後便自殺身亡,書中的故事含沙射影她遭到補習班名師誘姦,從高二開始林奕含得了重度憂鬱症,後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躁鬱也找上了她,大三時甚至會產生思覺失調的症狀。

游擊文化表示,他們的聲明不是要求大家向任何個人究責,也並非想追求銷量,而是希望透過有人持續閱讀本書,能夠使奕含所承受的深沉黑暗被理解。(取自林奕含臉書)
林奕含也因精神疾病纏身,但家裡的人認為會影響形象而不願告訴他人,對重視「家庭關係」和「面子」的華人社會而言,污名化的重要性與影響更甚於西方社會。(資料照,取自林奕含臉書)

出身醫學名門世家的林奕含,加上得了在傳統社會上未被明朗化的精神疾病,每個人都強調不能讓其他人知道林奕含是精神病患者,以免影響觀感與形象。林奕含形容思覺失調就如柏拉圖所言的靈肉對立,因為身體受到的痛苦大到無以負荷,以致靈魂要離開肉體才有辦法存活下去,「解離的經驗是比吃一百顆普拿疼,然後被推進去加護病房裡面洗胃還要痛苦的一個經驗。」她說。即便肉體的辛苦早已超越了可以忍耐的程度,對重視「家庭關係」和「面子」的華人社會而言,污名化的重要性與影響更甚於西方社會,從公眾汙名蔓延至自我汙名,畏懼影響自身形象的罪惡感油然而生,更遑論精神病患者是否早已和社會脫節。

思覺失調症到底是什麼?

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症」,因過去人們聽到精神分裂症常會心生畏懼,台灣於2014年將舊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期待能減少國人對schizophrenia的汙名化,盼能藉由更名對它有更客觀的認識。患者的症狀通常是在原生家庭、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的壓力累積而引發。它會造成腦部的思考和知覺功能失調,患者的思想和感覺變得異常而且混亂,通常伴隨著妄想、幻聽、幻覺等脫離現實的症狀,進而產生生活上各個層面許多困擾和困難。

Corrigan和Lundin研究發現,一般民眾對精神障礙者有以下 3 種污名化的態度:

一、恐懼與排斥: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很危險,讓人害怕,千萬不要讓他們靠

近。

二、威權主義: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很不負責任;他們的生活應該由別人來決定。

三、慈悲: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像小孩子一樣,需要人照顧。

而文榮光 (2003) 的研究發現,臺灣屬於高度污名化地區,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電話問卷調查(共抽樣 1,090 個樣本)發現,每 6 個受訪者就有 1 位認為精神疾病是鬼魂附身或靈魂作祟所導致的,近八成的人認為精神障礙者是危險的,而有一半的受訪者不願意與其為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