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名醫林芳郁近日傳出罹患失智症,引發社會關注。許多人仍將「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畫上等號,事實上,阿茲海默症只是失智症眾多類型中的一種,而且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從高齡才開始出現。本文將一次解析失智症的4大類型,並指出其中「發病年齡最年輕」的那一類,幫助你分清差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失智症 ≠ 阿茲海默症!別再傻傻分不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定義,失智症是多種腦部病變導致的症狀群,包括記憶力下降、語言障礙、判斷力變差等。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原因,但僅占約60~80%。
醫師解析:失智症4大類型,你認識幾種?
- 阿茲海默症型失智:最常見,記憶力衰退最明顯,通常出現在65歲以上。
- 血管性失智症:與中風或腦血管阻塞有關,會出現思考遲鈍、情緒起伏大。
- 路易體失智症:伴隨認知波動、幻覺與帕金森症狀,症狀起伏不定。
- 額顳葉失智症:最年輕發病的一類型,好發於50至60歲的壯年人,情緒、語言、社交行為異常是早期徵兆。
最早發病的失智症:額顳葉型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與其他失智類型不同,通常不從記憶力開始退化,而是從行為改變、語言能力退化開始。此類患者往往被誤認為「脾氣變了」、「變得古怪」,而延誤診斷。
根據《Alzheimer's Association》資料,FTD 通常在 45 至 60 歲之間發病,甚至有病例40歲就出現症狀,是最早發病的失智類型之一。
失智症初期常見3大症狀
- 記憶力明顯退化:重複問問題、忘記事情。
- 語言混亂或詞窮:說話找不到詞彙,理解能力下降。
- 性格或行為突變:原本開朗的人變得暴躁、冷淡。 (相關報導: 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驚傳罹失智症 妻林靜芸宣布成立基金會為夫圓夢 | 更多文章 )
不是所有失智都無法治療!有些其實「可逆」
少部分失智症是因營養缺乏、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藥物副作用造成的,這類「可逆性失智症」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症狀有機會大幅改善。因此不要自行判斷,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更多新聞請搜尋🔍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