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筷泡水後再洗 「小心越洗越髒細菌吃下肚」! 5大清潔禁忌多數人不知道,原來用洗碗布超NG

2025-06-06 11:36
先浸泡碗筷才洗,小心越洗越髒變細菌培養皿。(示意圖/取自photoAC)
目錄

編按:不少人洗碗前都會先浸泡,不過,你知道這個動作看似可以加快洗碗效率,卻會變成細菌溫床,導致越洗越髒,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分享5大洗碗禁忌,如果碗盤有頑固污漬,可以浸泡幾分鐘,但不宜超過20分鐘,避免細菌繁殖。

1. 長時間浸泡碗筷

長時間將碗筷浸泡在水中再洗,雖然看似是一種徹底清潔的方法,但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

.終端滋生: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的碗筷會為細菌提供一個潮濕的環境,這有利於細菌繁殖。尤其是在溫暖的環境下,細菌的繁殖速度會更快的!

.清潔不佳:浸泡雖然可以軟化一些頑固的污垢,但如果時間過長,水中的油脂和食物殘渣可能會分解,產生更多細菌。此外,浸泡過久的碗筷表面可能會產生一層粘滑的細菌膜,增加清洗難度。

.殘留沈澱:長時間浸泡後,水中的食物殘渣可能會沈澱在碗筷的更深層次的表面,尤其木制的碗筷,這會使清洗過程變得更麻煩,也可能導致更多的細菌殘留。

.物理損傷:如果碗筷長期浸泡在水中,特別是木制或竹制的筷子,可能會吸水膨脹,導致開裂或變形,從而縮短使用壽命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

及時清洗:用餐後盡快清洗碗筷,避免長時間浸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細菌滋生,也能更輕鬆地去除污漬。

.適當浸泡:對於頑固污漬,可以將碗筷浸泡幾分鐘,但「不宜超過20分鐘」,以避免細菌繁殖。

2. 洗碗時節約用水

在洗碗時節約用水雖然是環保的好習慣,但如果因此導致洗碗精等化學物質沖洗不乾淨,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化學殘留:洗碗精等清潔劑中的化學物質如果未能徹底沖洗乾淨,可能會殘留在碗筷表面。長期攝入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累積性傷害,尤其是對肝臟的負擔更大。

.過敏反應:一些人對洗碗精中的成分可能會過敏,殘留的化學物質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或消化系統不適。

.口腔問題:殘留的化學物質在進食時進入口腔,可能導致口腔潰瘍或其他口腔問題。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

​.充分沖洗:洗碗時要確保使用足夠的水將洗碗精徹底沖洗乾淨。特別是對於有凹槽或細小縫隙的器具,更需要仔細沖洗。

​.合理用水:雖然節約用水重要,但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有效減少用水量而不影響清潔效果。例如,使用節水噴嘴,先將碗筷上的大部分污漬刮掉再進行清洗。

3.  碗筷未乾,就收起來

將碗筷在未完全乾燥的情況下收起來,馬上洗,馬上收起來,雖然方便,但實際上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霉菌滋生:潮濕的環境是霉菌滋生的最佳場所。未晾乾的碗筷尤其是木制筷子,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產生霉菌,如黃曲霉等。

.黄曲霉素:黃曲霉素是一種強致癌物質,長期攝入可能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食品安全:潮濕的碗筷表面容易積聚細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問題。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

充分晾乾:清洗完碗筷後,應將它們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乾,確保沒有水分殘留。可以使用碗架或晾乾網來加速乾燥過程。
(相關報導: 哪種魚最健康?醫師推薦5種Omega-3高含量好魚「防癌又護心」,死亡風險降低10% 更多文章

4. 碗筷疊著放

洗完碗後將它們疊在一起放置,雖然可以節省空間,但實際上可能會導致細菌交叉污染和其他健康問題: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