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債風險問題再成全球焦點,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大部份國家而言,倒楣的是:無論美債違約風險高低與是否成真,對各國而言都是一場嚴酷的試煉。
上周五美國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俗稱小摩)執行長戴蒙發出警告說,美國債券市場將「遲早出現裂縫」,這個「裂縫」從最嚴重的違約、流動性不足到債市價格激烈的激動都有可能;「債市將有一段艱難時期」,至於發生的時間點,他說:「我只是不知道這會在6個月後還是6年後發生……」。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很快就回擊說:美國絕對不會違約;外界許多預測沒有將川普關稅帶來的龐大收入納入考量,這能爲政府帶來數兆美元的收入;他說:「今年的赤字將低於去年,到了兩年後,赤字還會進一步降低。」
而國內央行罕見在假日時發聲明談匯市,其中引人矚目的是央行為美債與美元的背書說:美國公債仍具備高信用與流動性,美元與美債的國際金融地位短期內無虞。
簡單的說:無風不起浪,曾經是全球最堅實、最可靠、可擔當金融亂世中避風港的美債與美元,已不復過去風華,展望也變差,外界對美債的信心降低,合情合理亦不意外。
其實,當美債的信用,需要財長出面拍胸保證不違約時,這事情本身就有意義,代表美債可信度不復過去;畢竟,所有發生違約的國家、政府、甚至企業,在那個「明斯基時刻」出現前,都是拍胸保證不違約的。
美債已高達36兆美元,相較約28兆美元的GDP的比重高達128%,因此原本的「基本面」就不好看了。如果只看最短期的市場面因素,從4月初川普對等關係宣布後帶來的債市震盪、美債信評降等到巴菲特的「買短不買長」,都不是什麼正面訊息。拉長一點時間看,川普的「大而美麗法案」等政策,讓美國稅收要再減3-4兆美元,加上又有揮之不去、形同變相違約的「海湖莊園協議」傳聞,中美地緣政治角力下,中國有持續減持美債的動機,這些對美債當然也是不利因素。
美國國債一直是評等最高、被視為幾近無風險的投資標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都相信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強、最大經濟體、產業與科技實力領先各國、擁有無遠弗界的影響力與「長臂管轄權」等等有利條件,如此強權國家所發債券,當然值得「100%信任」。但從這次發生美債「信任危機」來看,或許可說從長期與結構看,美債確實已大不如前。
而美債又與美元可說「一體兩面,共榮共枯」。無論是所謂的「油元」、或是「歐洲美元」,甚至是東亞那些出口導向經濟體,都是既支持美元又支撐美債。他們賺到的美元拿去購買美債,搞得滿手都是美債,日、中、美、加、法等都是美債大戶,台灣超過5828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中,美債占比可是超過8成多,美元與美債是並存共榮。 (相關報導: 美債會違約嗎?財長喊話「不可能」!投信點名2檔ETF有配息又抗震 | 更多文章 )
不過,這個結構體正逐漸被削弱中,原因不是來自「敵國」,而是來自美國本身。美國近年濫用制裁到「萬物皆可武器化」的程度,供應鏈可以武器化、貨櫃船可武器化、網路可武器化,當然,SWIFT與金融、美元更可武器化。因為這些制裁手段太好用了,代價也低於軍事行動,所以越用越順手甚至「上癮」了,歐巴馬時代,財政部就變成「歐巴馬最倚重的非戰鬥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