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當城市失去了呼吸的空間
「建設不能停,才能推動都市發展」,這句話幾乎成為臺灣多數城市治理者的座右銘。然而,在一座座高樓不斷被封頂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察覺到,曾經遮蔭、喘息、休憩的城市綠地,正以沉默的方式退場?公園變小、行道樹被砍、校園開放空間被封、河岸邊草地變成停車場,這些日常的細微改變,累積起來的,是一場制度性忽視的災難。
本文試圖從制度設計、都市治理與空間正義的角度,深入剖析臺灣都會區綠地流失問題,透過統計資料、地方案例與國際比較,重新思考:「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大樓比綠地更有價值?」
二、都市綠地的制度性缺席:法規結構與行政思維的盲點
全台都市計畫區之平均綠覆率為12.3%,低於WHO建議的15%。其中新北市僅10.1%,高雄市約11.4%。與之對比,日本東京23區平均綠覆率達22%,首爾為21%,巴黎都會區更突破25%。臺灣的綠地問題不在總量,而在於制度結構未正視綠地作為公共空間、氣候調適與社會韌性資源的多重角色。
現行《都市計畫法》對綠地的規範多停留在「公共設施配置」階段,且不具彈性調整的規模標準,缺乏「都市綠覆總量指標」與「綠地維持績效考核機制」。此外,許多城市仍以容積率、建蔽率為發展導向,在未規劃綠地保存政策前即准許大規模開發,導致公共綠地長期處於邊緣地位。
三、北臺灣:綠地壓縮與政策迴避的雙重困境
以台北市為例,近年爭議最大的綠地開發案之一即為「松山車站副都心案」。原規劃保留的開放空間在都市設計變更過程中,逐漸轉為商業區使用,並以「立體綠化」取代原有的地面綠地。據環保團體調查,僅此案就減少逾1公頃的原生綠地。
新北市的情況也不樂觀。板橋、土城、新莊等高密度住宅區中,空地被快速開發為商辦或住宅用地,卻缺乏足夠的社區綠化。根據新北市綠地資料庫,2020至2023年間共減少近25處小型綠地(總面積達8.7公頃),其中大多未公告公開程序,顯示地方制度未將綠地保存納入必要審議。
四、中南部城市:開發導向下的綠地棄守
高雄市「亞洲新灣區」開發計畫,被視為都市轉型亮點,卻也在過程中犧牲原本位於愛河之濱的數個自然濕地與港區草坪。市府曾宣稱將透過「立體綠建築」補償,但實際評估發現,大樓上層綠牆與陽台植栽實質功能遠低於自然地表綠地。
台中市近年推動台中之心計畫與捷運聯開案,則將多處舊有公園重新劃設為建地,例如「美術館綠廊道」北段即遭部分回收作停車場與捷運工地。台南市安南區近年因都市擴張,原有濕地公園被填平轉作社會住宅用地,引發保育團體抗議,卻未能促成市議會實質審議。
五、綠地不只是風景:社會、環境與心理的複合效益
國際研究顯示,都市綠地與居民心理健康、社區安全、氣候韌性有高度關聯。根據《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2022年報告,居住在平均300公尺範圍內有綠地的社區,居民罹患憂鬱症風險降低14%。另外,《Nature Urban Sustainability》指出,城市綠地能有效降低夏季地表溫度3~5°C,對於高齡與弱勢人口特別重要。
在臺灣,根據國健署2021年資料,綠地稀少區(如板橋、鳳山、三民等區)與慢性病罹患率、身心壓力指數有顯著相關。儘管地方政府推動「健康城市」口號,但若沒有基礎的綠地基盤,一切將淪為口號。
六、國際制度對照:從「綠地總量」到「生態連結性」
(一)日本:東京都採取「綠地總量目標」制度,定期檢核每區綠地面積,並設有「市民綠地維護制度」,由居民自治團體參與養護與監督。
(二)南韓:首爾市推動「緑道網計畫」,將各區公園與行道樹連結為完整綠帶,提高生物多樣性與城市可達性,並納入社區回饋機制。
(三)法國:巴黎都會區實施「都市冷島政策」,禁止在人口密集區移除原生大樹與地表綠化,並規定新開發區必須提供綠地共管計畫。
臺灣相較之下,並無國家層級之都市綠地維護政策,中央僅提供綠美化補助,綠地品質與效益大多仰賴地方政府認定與施政意志,造成標準不一、品質參差。
七、臺灣制度該如何轉向?政策創新五大方向
(一)建立「都市綠地總量管制制度」:仿照日本東京經驗,對各縣市設定最低綠地總量門檻與擴增目標。
(二)納入「綠地流失補償機制」:對已開發區域每失去1公頃綠地,應強制於本區或鄰區進行1.5倍面積補償,並設置專責基金。
(三)強化「綠地審議前程序公開」:增設公聽會、地方協議機制,於土地變更前先進行影響評估與居民對話。
(四)推動「綠地共管平台」:由居民、NGO、里辦公室與公部門共同組成,推動小型綠地、巷弄公園、學校開放空間維護。
(五)納入「都市氣候指標導向管理」:將綠地納入氣候行動政策核心指標,與都市熱區、碳匯政策、災害緩衝做聯動。
八、結語:我們不能再為高樓失去天空
在臺灣,「高樓林立」被視為進步象徵,但在無數「一案一議」的土地變更程序中,綠地總是第一個被犧牲的項目。這不是偶發現象,而是結構性偏見所致。
城市的價值不該只用容積率、開發密度、建築高度來衡量。它更應包括空氣的流動、水的涵養、記憶的延續與人與人之間能停留與交流的場所。當城市失去綠地,我們也將失去安靜、影子、空氣、清晨與黃昏的節奏。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像森林的建築設計圖」,而是真正讓城市重新呼吸的制度改革。綠地不是浪費,而是文明的底線。願我們不再用沉默,換取一棟又一棟的無名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