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金融知識都知道,投資為何還是賠?

2025-03-07 18:32

? 人氣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過去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人的金融知識堪憂,這已成為一種危機。筆者認為,這不僅是美國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普遍面臨的挑戰。為此,筆者特別摘錄了該文,將其測試題目本土化,加入經濟學觀點解釋,供投資人自我評估之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便一般投資人具備基礎金融知識,但未必了解現行投資方式及其對生活的影響。對投資行為後果的認識不足,可能比僅缺乏金融知識更有害。提升對金融的理解並改善投資行為,才是避免損失的關鍵。以下是自我測試的題目。

1. 外科醫生手術做得越多,技藝就越純熟,手術成功率也越高。同樣地,投資者交易得越多,經驗就越多,成功率也越高。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在投資市場中,頻繁交易不代表成功率提升,與外科醫生重複操作提升技術不同。短線獲利依賴對手判斷錯誤,若雙方技術皆提升,則無人能獲利,反因交易成本而虧損。

建議:專注於「策略邏輯」與「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波動,並且謹慎控制交易次數,以降低交易成本。

2. 主動型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是專業投資人士,他們以跑贏市場為目標;而指數型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只是以跟上大盤為目標。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是專家,掌握特殊知識、技能以及業餘投資者接觸不到的訊息。平均來看,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能跑贏市場。因此,業餘投資者最好選擇主動型基金,而不是指數型基金。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臺灣市場中,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經理無法長期跑贏指數,主要原因是管理費與手續費過高,削弱了表現。而且,多數投資人無法精準挑選出未來會表現優異的經理人。

建議:若非資深投資者,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會較有效。由於費用較低,長期下來反而更容易跑贏大多數主動型基金。

【說明】只有在發現較無效率的市場或基金經理具特殊資訊優勢時,主動型基金較有機會超越大盤。

3. 共同基金公司為旗下基金打廣告時經常提到基金是“幾星級”。晨星公司(Morningstar)將同一類別中表現最好的基金評為5星。這說明我們最好購買那些宣傳其基金被評為5星的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對還是錯?

季凡觀點:錯。

晨星評級僅反映過去績效,無法保證未來表現。很多基金公司會刻意宣傳過去績效較好的基金,但未提及表現不佳的產品,形成「存活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建議:除了星級評級,更應關注基金的「長期夏普值」和「策略一致性」,以做出更全面的評估。

4. Jane 是臺灣知名共同基金的經理人,該基金已連續 10 年跑贏 0050 指數。她大學畢業於臺大數學系,並以優異成績完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 MBA。這說明我們最好投資該共同基金,而不是 0050 指數基金(或ETF)。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