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的有人能。
在全球頂級富豪榜中,幾乎是企業創辦人,如亞馬遜的 Jeff Bezos、特斯拉的 Elon Musk,或是專業投資家,如巴菲特。然而,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卻是個異數:他既非創業者,也非投資專家,而是靠著勞動報酬成為全球前 10 大富豪之一。
勞動報酬指的是企業支付給勞動要素的成本,包括薪資報酬和非薪資報酬。(延伸閱讀:季凡觀點:臺灣的勞動報酬偏低嗎?)

這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難道勞動報酬也能讓人躋身世界富豪行列嗎?根據《華爾街日報》2024 年 12 月 22 日的專訪 〈Steve Ballmer, the Non-Investing Guru of Investing〉,筆者特別摘譯並重整了他的訪談內容,並結合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期望能加深讀者對這位「非傳統投資大師」的認識。
史蒂夫.巴爾默的致富關鍵:
入職分潤獎勵:巴爾默於 1980 年應 Gates 之邀加入微軟,成為首位非技術高管,年薪 5 萬美元,並享有公司利潤增長 10% 的獎勵。1981 年,巴爾默放棄了原有的利潤分成獎勵,轉而獲得 8% 的公司股份。
說明:從學理上來看,股票報酬本質上是對勞動服務的非薪資報酬,因此視為勞動成本,而非利潤的一部分。
長期持有與高集中投資:巴爾默於 2014 年離任微軟 CEO 後,選擇主要集中資產於微軟股票,而非進行多元化配置。
簡單的投資策略:除了微軟股票外,他只選擇投資於美國和歐洲的指數基金,幾乎不碰私募股權、對沖基金等高風險的替代性投資。
低交易頻率與低複雜性:他不頻繁交易,也不過度關注市場波動,而是遵循『保持簡單』的原則。
勞動報酬與財富累積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期權將勞動者的技能與企業長期價值掛鉤,激勵員工貢獻並共享資本成長紅利。同時,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理論指出,通過期權轉移部分企業所有權給管理層,使其與股東經濟利益一致,降低代理問題,進而促進公司價值成長。
集中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
巴爾默選擇集中投資於微軟股票,並長期持有至今,違反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中的分散風險原則。然而,這使他充分享受了微軟在過去期間平均每年(含息)28.8% 的爆炸性成長,遠超 S&P 500 指數的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