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青少年的心中都有個期盼:希望自己能跟大人一樣。大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成熟世故的一面,成了他們心中無限的嚮往。而嘗過這種光鮮滋味的孩子,要他們變回一般純樸的國中生、高中生,幾乎是很難。就好似看過滄海就難為水,眼下同學的單純生活,他們看不上眼。他們會覺得班上同學好幼稚、好俗、好窮、好醜、沒品味……
青少年很容易嚮往「大人世界」的三樣東西:
1、光鮮亮麗的外貌。
2、滿手鈔票、名牌的物質。
3、成年式的愛情。
關鍵的時期,通常在小學高年級到國中一、二年級。這段期間,如果接觸到超過同齡孩子所會有的物質享受或社會經驗,就會越來越回不去了。
例如小六的女生,交了一個國三或高中生,甚至是成人的男友,這會讓她有「自己可以像大人那般發展男女關係」的錯覺。
「成年人的交往關係原來是這樣,我才不想再談什麼小孩子的戀愛。」他們會以為自己跟大人沒什麼不同,但說穿了,青少年其實就是「沒本錢」可以學大人,所以容易投注足以毀掉一生的代價。
大人有合法賺錢的技能可以養活自己,大人有更好的社會判斷,可以避免被騙財騙色的陷阱(就算被害,也比較有能力重新站起來)。這些青少年都缺乏,但他們認為衰事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認為大人可能是瞧不起他們,或只是想限制他們。
青少年「看好,不看壞」的心理傾向
說起來,青少年過早接觸這些人事物,容易發生問題,著實是來自於青少年那種「看好,不看壞」的心理傾向。只要是他們有興趣、想要的,就會在心中放大其美好的表象,並忽視其中可能的代價和風險。
這不只是人生經歷不足、缺乏判斷這麼簡單,還有青少年容易受情緒波動影響而侷限注意力,難以全面、理性地去評斷人事物;並且習慣透過放大優點、忽視弱點的方式,壯大自己的信心和建立認同。
如果青少年理性上那麼好「勸」,我們自然也不用那麼擔心他們太早接觸超齡的事物。但因為上述提到的種種特性,使得超齡的事物經驗一旦在他們心中落下了根,要他們把心思放回原本的學校,就非常考驗父母、師長的智慧。
有幾種青少年特別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1、家人給予超齡的物質享受
有的家庭出於愛,或是想培養孩子品味,就會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品味與擁有,其實是兩回事。可以學習欣賞,不代表就一定要擁有。
2、交友複雜
校外的「學長姊」,或是網路認識的乾哥乾姊、社會人士,相約出來玩,或帶去「見見世面」。
交友廣闊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在於大人沒有篩選、規範他們一同去哪裡、花多久時間、去做哪些事,以至於讓那些超齡經驗,改變了青少年的認知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