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社會,不要用學生的方式做筆記!職場挑戰隨時會來,但可以「開書考」

2023-03-18 09:10

? 人氣

出了社會,不要用學生的方式做筆記。(示意圖/取自Pexels)

出了社會,不要用學生的方式做筆記。(示意圖/取自Pexels)

我們能夠超越極限,並非藉由使大腦像機器那樣快速運轉,或是比照健身增肌的做法來擴展大腦,而是透過讓自己的世界充滿豐富的素材,並將這些材料交織於我們的思維之中。—《外延心智》(The Extended Mind)作者安妮.莫菲.保爾(Annie Murphy Paul)

資訊是你一切作為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想要完成的任何事情,比如執行一項專案、轉換新工作、學習新技能、創業等,都需要你去發現和善用正確的資訊。你的專業成就和生活品質都直接與有效管理資訊的能力息息相關。

據《紐約時報》指出,一般人日常消費的資訊量約達到驚人的三百四十億位元組(34 GB),該報還引述另一項研究估計,人們每天瀏覽的資訊約相當於174份報紙的全部內容,達到1986年時的5倍。

氾濫的資訊常使我們坐立不安,而非賦予我們能力。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已變得令人精疲力竭,它耗費掉我們的大腦資源,更讓我們始終處於焦慮狀態,總是掛慮會遺漏訊息而憂心忡忡。方便取用的網際網路知識寶庫理當提供我們教育和資訊,卻反而造成社會普遍注意力匱乏。

微軟(Microsoft)公司的研究顯示,一般美國員工平均每年花費76小時找尋他們隨意放置的筆記、品項或檔案。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報告指出,典型知識工作者每天26%的工時耗費在搜尋和統合分散於多個系統的資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找到所需資訊的機率僅有56%。

換句話說,我們每周上班5天,光是尋找所需資訊平均要花費掉超過一個工作日,而且徒勞無功的機率將近一半。

為我們舊石器時代的記憶能力升級已刻不容緩。是時候承認了,我們無法僅憑「運用大腦」來儲存所有知識,理當把這個工作外包給智慧型機器。我們必須認清,現代生活的認知需求與日俱增,而我們的大腦卻無異於20萬年前首次出現於東非平原的晚期智人。

我們竭力回想事情耗掉的能量都不能用來思考,比如發明新事物、創作故事、識別各種模式、追隨直覺、與他人協作、調查新主題、擬訂計畫,和驗證理論。我們花費時間盡力應付一切不得不做的事,以至於用來追求更有意義事物的時間相對減少,這包含烹飪、照顧自己、培養嗜好、休息,以及和親人相處的時間。

無論如何,我們得要付出代價:我們在運用科技上的任何變化都必須有相應的思維轉變。為了適當地善用「第二大腦」的力量,我們必須與資訊、科技甚至於自己建立嶄新的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