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美國「鳥人」奧杜邦的折翼之旅

2023-03-18 06:20

? 人氣

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維基百科

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維基百科

台灣賞鳥人士對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這號人物應該耳熟能詳,這位法裔美國鳥類學家、博物學家、探險家與畫家在十九世紀早期漫遊北美洲的荒野大地,詳細紀錄、工筆描繪(水彩)他看到的各種鳥類。圖鑑《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於1827年至1838年間以系列方式出版,包含435幅栩栩如生且美不勝收的版畫(約490種鳥類),被推崇為美國文化史的「國寶」,原版至今只有約120部傳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0年12月,其中一部在倫敦蘇富比(Sotheby’s)以732萬英鎊(約新台幣2.8億元)天價拍出,再度創下書籍拍賣史記錄(前一部記錄保持者也是此書,880萬美元),在人類出版史上與《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Shakespeare First Folio)鼎足而三。

同等重要的是,以他為名的「奧杜邦學會」(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在1905年成立,整合先前幾個鳥類組織,成為美國最重要的鳥類保育、研究與觀賞機構,對氣候變遷危機與諸多環境議題也頗具影響力。美國政府1970年成立環境保護署(EPA)、1972年禁用滴滴涕(DDT)殺蟲劑,奧杜邦學會都曾發揮影響力。

《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Toohool@Wikipedia CC BY-SA 4.0)
《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Toohool@Wikipedia CC BY-SA 4.0)

美國奴隸制度的熱誠擁護者

逝世逾170年之後,近來奧杜邦又成為新聞人物,然而緣由卻相當尷尬:這位鳥類學先驅在世時是奴隸制度的熱誠擁護者,強烈反對十九世紀美國與歐洲的廢奴運動(abolitionist movement),而且自己與家人身體力行,曾蓄養多名黑奴並變賣圖利。他的著述提及黑人時,幾乎清一色是負面形象,視為工具、財產、野蠻而危險的次等人類。奧杜邦死後10年,奴隸制度存廢之爭引爆美國內戰(南北戰爭),如果當時他還在世,會支持哪個陣營不問可知。

這並不是新出土的歷史,然而直到近年各方才無法視而不見,奧杜邦學會更是首當其衝。關鍵在於2020年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虐殺之後,美國反種族主義、追求社會正義與歷史正義的運動風起雲湧,「奧杜邦問題」被推上火線,再也無法「掃進地毯下方」。歷史學家諾伯斯(Gregory Nobles)在2020年以專文解析,並寫道:「如果我們能將(賞鳥)雙筒望遠鏡轉向歷史,此其時矣。」為奧杜邦辯護者也不乏其人,強調他「受到時代局限」(man of his time),因此世人不應以今日的價值觀究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