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NETFLIX紀錄片引爆話題 ,卻也引起社會大眾不滿?

2023-03-18 05:30

? 人氣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上架後引起廣大熱議。(資料照,翻攝自YouTube/Netflix)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上架後引起廣大熱議。(資料照,翻攝自YouTube/Netflix)

Netflix串流平台一推出新作品都會立刻引起討論,原因就是懂得製造話題,激發觀眾的收視慾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個人也非常期待每個月的新片單。而近期3月3日播出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內容驚悚引起廣大輿論,其中「攝理教」教主鄭明析,被一名來自香港女性葉萱(Maple Yip,韓文名:鄭秀晶)指控「以神的名義」性侵多國女信徒。當天熱搜排行榜衝最高的關鍵字就是「鄭明析」、「JMS(攝理教)」、「邪教」。

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內容如此黑暗驚人引爆話題,這也讓我想起去(2022)年底最火紅的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哈利在片中對父親查爾斯國王、哥哥威廉王子及其夫人凱特等王室成員爆料批評,雖然一開始成功製造話題,但時間久了觀眾也開始思考此紀錄片背後動機為何?不僅爆料內容遭許多觀眾打臉,甚至媒體也駁斥他們過去的公開言論,像是英媒《每日鏡報》就舉出哈利與梅根的6大謊言「根本是自打嘴巴」。

短時間,這2部辛辣爆料的紀錄片都在國際上引爆社會輿論及媒體關注。反覆觀看其紀錄片後,身為新聞媒體人也從「媒體識讀」、「輿論傳播」的角度來省思一些問題:

1. 「事實查核」

就個人觀點來看,《哈利王子與梅根》內容大量充斥單方觀點、爆料,這種單方面說詞,單方面偏向一方的說法「是事實嗎?」。而《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其內容雖有影像證據,但案件目前韓國法院尚在審理調查中,所以內容僅是單方片面之詞,是否容易判斷錯誤?況且,受害者的影像照片來源從何來?資料來源、相關人物兩方說法,紀錄片似乎都沒交代清楚,至少在信賴度和事實考察上要確認內容和來源;避免讓人質疑紀錄片的真實性。

2. 「這是紀錄片?」

認真懷疑我看到的到底是紀錄片還是節目?

於是上網請教了谷歌大師,谷歌告訴我:根據英國紀錄片學者布萊安溫斯頓的說法,紀錄片的定義含有三個層次─藝術性(創意)、戲劇化(處理)、與科學的證據(真實事物)。也就是說,紀錄片是非小說類的領域,必須根據「事實製作」,

但這部紀錄片像是「劇本小說」,受害者以戲劇主角的方式呈現,大量使用剪接特效製造驚悚感,這樣一來事實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於是,認真懷疑我看到的應該是精心設計的「爆料影集」?(純屬虛構的那種)

3. 影音串流競爭,省成本靠爆料炒話題?

大家都知道影音串流媒體競爭激烈,這種靠爆料又腥羶色的內容不僅成本低,巧妙避開法律責任,還能吸收訂戶。

查了新聞報導,去年(2022)4月Netflix公布的第一季財報顯示,Netflix整體訂閱戶減少了3.18%,是10年來第一次流失用戶。大家都知道Netflix主要的營收來自訂閱費用,如何有驚爆的話題,能激起觀眾慾望,增加收看率,我想這是找回流失訂閱戶的重要關鍵!

而這些有爭議的紀錄片,雖成功製造話題,當然也引起社會大眾不滿。不僅《哈利王子與梅根》受到英國媒體以及觀眾負評;就連近期話題十足的《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因為內容太詳細描述驚悚過程,南韓社群媒體也開始出現反彈聲浪,有網友表示:「就算得到受害者允許,製作單位也應該有道德底線,不然跟色情影片傳播沒什麼兩樣。」

最後,看完這2部紀錄片,也讓我想到現今數位社群時代下強調的「媒體素養」。

什麼是「媒體素養」?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管中祥曾在《好讀周報》605期提到:

大家常說「眼見為憑」、「有圖有真相」,但要知道,即使看到了影像、聽到了聲音,都未必是全部的事實,甚至有可能是經過刻意篩選或變造的。

我們看到的所有影像其實只是一時、一地、一角度的結果,

即使是直播,也看不見鏡頭以外的所有畫面,未必能知道事件的發展脈絡。

所以,「紀錄片的爆料內容是真相?」

個人觀點覺得,別一窩蜂相信,別隨之起舞,好好判斷省思真實性。

千萬別看完就下定論,因為,這不一定是真的!

*作者為公民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