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清康雍乾三朝外銷瓷現身北投─歐洲製瓷秘方的源流

2023-03-18 05:50

? 人氣

北市市定古蹟「北投文物館」正展出「東風西行—18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展品以青花、伊萬里、五彩和粉彩四類瓷器為主,其中多件展品是借展自閉館整修中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期到2023年8月13日。(作者攝)

北市市定古蹟「北投文物館」正展出「東風西行—18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展品以青花、伊萬里、五彩和粉彩四類瓷器為主,其中多件展品是借展自閉館整修中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期到2023年8月13日。(作者攝)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7月閉館整修,今年邁入第五年,館方表示會力求在今年年底重新開館。主要來自河南博物館的6萬件館藏,閉館期間的安置問題曾引起各界高度關切,當時館方說會移藏到故宮博物院、中研院史語所等處。日前在台北「北投文物館」內,我發現正展出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外銷瓷中,有多件展品是借展自歷史博物館,讓我驚喜不已,真的是好久不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洲中國風源於17世紀 外銷青花瓷廣受歡迎

東西方直接貿易興起於十六世紀,最早是葡萄牙人在1514年到達廣州,是歐洲國家的船首次到中國,希望和明朝通商,但直到1557年才由嘉靖皇帝批准他們在澳門定居、設據點。西方國家敲開了中國大門,中國的瓷器、絲綢和茶葉、漆器等開始大量輸入歐洲,其中青花瓷廣受歐洲人喜愛。

16世紀葡萄牙商人敲開中國貿易大門後,中國的瓷器、絲綢和茶葉、漆器等,大量輸入歐洲,其中青花瓷廣受歐洲人喜愛。(作者攝)
16世紀葡萄牙商人敲開中國貿易大門後,中國的瓷器、絲綢和茶葉、漆器等,大量輸入歐洲,其中青花瓷廣受歐洲人喜愛。(作者攝)

明末清初時,中國外銷瓷的紋飾開始納入西方構圖風格和圖案結構,例如由主附圖案組成、類似分格紋飾稱之為「開光」的「克拉克瓷」。「克拉克」名稱的由來最普遍的認知是,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搶劫一艘葡萄牙商船,船上有大批中國青花瓷而得名,因「Caraack」就是葡萄牙語「巨型商船」之意,所以往後就稱這類型青花瓷為克拉克瓷。

明末清初的知名外銷瓷「克拉克瓷」,特徵是有主附圖案、有開光紋飾的青花瓷。(作者攝)
明末清初的知名外銷瓷「克拉克瓷」,特徵是有主附圖案、有開光紋飾的青花瓷。(作者攝)

海禁重創外銷瓷業 訂單轉向日本九州

清初為了壓制反清勢力在海上活動曾實施海禁,此時中國瓷器外銷幾乎停擺,主導歐亞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好尋找新管道來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日本九州瓷業在17世紀開始發展,因「有田區」產質純高嶺土,成為製瓷中心。歐洲訂單於是從中國轉向日本,產品自有田生產後、從伊萬里港出口,因而稱為「有田燒」或「伊萬里燒」。

「伊萬里燒」主要是受明末青花五彩和紅綠彩的影響,其中「金襴手樣式」非常有名。日文「金襴」兩字是指色彩斑斕繽紛的織品,以此作為瓷器名也就意味著華美富麗的瓷器。它的特徵是採用藍色、礬紅、金色等鮮艷色調為主,有的還加上黃、綠、湖水藍、紫色等,配色與紋樣組合豐富,奢華紋飾與色彩對比鮮明;「金襴手」瓷器流行時與歐洲巴洛克藝術同期,因此在歐洲很受歡迎。

清初實施海禁重創中國外銷瓷業,歐洲訂單轉向日本九州,在有田區生產的瓷器、從伊萬里港出口故稱為「有田燒」、「伊萬里燒」。其中「金襴手樣式」奢華風格,深受歐洲市場歡迎。(作者攝)
清初實施海禁重創中國外銷瓷業,歐洲訂單轉向日本九州,在有田區生產的瓷器、從伊萬里港出口故稱為「有田燒」、「伊萬里燒」。其中「金襴手樣式」奢華風格,深受歐洲市場歡迎。(作者攝)

康熙當政後決定重振瓷業、解除海禁,中國瓷業才逐漸恢復生機。因應歐洲市場需求,1683-1730年間中國也曾仿燒金襴手類型的瓷器,亦即「中國伊萬里」。

康熙五彩濃紅豔綠 雍正粉彩是外銷主力

五彩瓷在明代就有,康熙(1662-1722)時有了更大的發揮,倒不是只有五種色彩,而是有多種色彩,紅綠是主軸,甚至發明黑彩。而粉彩瓷法文稱「Famille rose」是雍正朝(1723-1735)外銷瓷的主力。它是先用像乳汁般的玻璃白在瓷胎上「打底」,再用芸香油調合的彩料在上面繪出各種花鳥蟲草,可以渲染出色彩深淺,表現力強、層次細膩豐富,視覺效果粉潤、淡雅、柔麗。粉彩瓷將陶瓷彩繪藝術推向高峰,歐洲市場大好,英國方面訂單開始大量增加,一直到乾隆朝都屬熱銷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