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總是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別怪老天不給,先檢討是不是要的不夠明確

2018-07-14 10:30

? 人氣

如果你認為或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得到自已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就表示你缺乏自我效能信念

這種觀點可能在你的早期人生階段,甚至是嬰兒時期,就已經深深扎根,因為父母沒有立刻回應你的需求,導致其嚴重延宕,甚至直接忽略漠不關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兄弟姊妹年齡差距小的家庭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們拚命競爭,博取關注,而父母不時有不堪負荷的感覺——這表示其中一個孩子的需求可能經常被擱置,沒有及時獲得回應,導致孩子心中萌芽出一種信念,認為自己的需要不能(且永遠無法)被滿足,直到長大成人後,仍抱持著一樣的看法,而且似乎沒有足夠的相反事證,能推翻這種恆久、深刻的信念。

現在,請靜下心來想一想。很少有成年人無法照顧自己的需求(特別是那些基本需求)和想望吧?所以,這種信念指的其實是「別人無法照顧自己」,而非「得不到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也就是把矛頭指向外界,責怪他人,彷彿對方有責任滿足你的需求和要求。

對嬰幼兒、孩童及無行為能力的成人來說,有這種期待是很合理的,但對一般行為能力正常的成年人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對嬰幼兒、孩童及無行為能力的成人來說,有這種期待是很合理的,但對一般行為能力正常的成年人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了。(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孩子多的家庭,會競爭得到父母的關注,而父母也會有不堪負荷的感覺。(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滿足自我需求和要求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別人的責任。

不過,如果你懷有這種自我信念,就可能會因為他人不願滿足你的需求和要求而受傷,甚至還會期待別人(尤其是伴侶、愛人)能讀你的心,或憑直覺預知並滿足你的需求和要求;要是結果不如預期,你就會很失望、很受傷。每一次失敗都會增強你的信念,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得到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這種想法會不斷折磨你和你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清楚了解自己到底需要,想要什麼」是個非常有用的方式。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需求和要求都只有模糊不清的概括性構想而已。

例如,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想要、需要愛。這聽起來是個很合理、很常見的需求,不過,「愛」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普遍定義,如果你具體說明自己需要、想要的愛是什麼樣子,那你對「愛」的定義可能會跟其他人不一樣;另外,如果你深入探索自己對愛的需求,可能會發現內心渴望的,其實是理想父母給予孩子的那種純粹、完全、無條件的愛,而期待他人給予成年人這類型的愛是件很不合理的事。

只要你覺得自己沒得到這種愛,這些不切實際的渴望,就會在你心上刻下一道道血淋淋的傷痕。同樣的分析過程,能幫助你理解自己的需求和要求,並對自我和他人懷有較為實際的期待

作者|妮娜‧布朗博士(Nina W.Brown)

教育博士暨美國專業諮商師,同時也是美國老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教育領導與諮商學系的教授和傑出學者,專攻自戀對關係造成的影響。著有《自私的父母》、《自私的同事》、《自私的愛人》和《成為情緒的主人》等七本作品。

本文經授權轉自寶瓶文化《被剝削的童年:如何面對自戀型父母,修復童年創傷,迎向新生》(原標題:我無法得到自己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