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爸爸帶小孩的方法,就是「等媽媽回來」?她精闢分析出台灣男人的「養成公式」…

2018-05-10 14:57

? 人氣

和許久不見的朋友聊天,她最近的苦惱,是先生沒辦法對2歲的孩子保持耐性。更具體地說,他根本是把2歲孩子當成12歲來期待,一旦孩子沒有辦法乖乖坐好、吃飯、遵守和父母的約定,他就會大吼大叫然後離開現場,留下同樣也被孩子鬧到理智快要斷線,只是勉強自己克制的媽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重新來過,會選擇生小孩嗎?朋友嘆口氣說應該還是會,因為她很愛這個孩子。雖然職業婦女的生活只能用兵荒馬亂來形容,但不會後悔生下寶寶,只是如果可以選擇,不會選擇現在這個老公了。

雖然自始自終她都保持微笑,幽默地說「兒子大概被老公當作情敵了吧」,但同為母親我懂她沒有說出口的淡淡幽怨,孩子出生後,如果一天有50%的時間是在鬧脾氣、講不聽、聽不懂,她身為媽媽在那段時間無處可躲,只花了一天5%的時間和孩子共處的丈夫,卻有一半時間是在生氣吼叫,另一半時間是直接離開現場,很難讓人覺得公平。

那讓我想起亞莉.霍希爾德在《第二輪班》裡討論過的,有些孩子的爸爸因為清楚知道媽媽會在現場,就會放心地採取他所謂的「軍事訓練」,許多爸爸認定孩子需要以更嚴厲、不回應哭鬧的方式教養才能「鍛鍊他的心智」,於是下意識地選擇了用這種無法建立親密感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能夠安心地這麼做,也是因為知道妻子的在場,孩子的母親會用溫暖和安慰的方式對待被自己弄到哇哇大哭心靈受傷的孩子,彌補這種方式造成的問題。

作者語帶暗示地表示:「既然先生對待小孩的手法比較粗暴,媽媽不會放心讓小孩跟先生有更多時間在一起。」換言之,除了前述的理由以外,這種方式也確保了爸爸只需要負擔較少的育兒時間,孩子會因為害怕爸爸而隨時都去找媽媽,媽媽忙不過來時,爸爸兩手一攤表示「是他不要我」的態度就更為理直氣壯。

這樣想真的很令人生氣,這些無論有意或無意,都讓媽媽負擔最重的擔子的另一半,但更進一步細想又何止我的朋友是如此,我自己的家庭,也有程度較輕微但類似的狀況。

不曾被父親溫柔對待過的男孩,長大後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溫柔

和同是新手爸媽的我比較起來,先生似乎就是不知道怎麼贏得孩子的心。雖然在我看來他已經十足努力,他買玩具、陪孩子玩、用誇張的表情想逗孩子笑,但孩子就是不那麼買帳,跟爸爸獨處時雖然表現得比較乖巧,卻也很明顯是在「等媽媽回來」。

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時時常被惹到生氣,我覺得有一種可能,就是他無法表現生氣以外的情感。我曾經看過一種說法,在強調男子氣概的性別教育下,對男人來說,從小到大被允許流露出的情感只有一種,就是憤怒。其餘的像是挫折、哀傷、不安、焦慮、恐懼等等,都會被要求掩飾或壓抑,只能轉而用憤怒的方式呈現。比較起來女人被允許表達出更多樣的情緒,於是無論從成人或孩子的眼光來看,很明顯地,男人的情緒往往就只有生氣/沒在生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