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士林夜市逛到墾丁夜市,全臺竟都在賣同樣的東西!他道出台灣夜市最大困境

2020-05-04 16:06

? 人氣

從士林夜市逛到墾丁夜市,全臺灣的夜市竟都賣同樣的東西。(圖/Pxhere)

從士林夜市逛到墾丁夜市,全臺灣的夜市竟都賣同樣的東西。(圖/Pxhere)

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創最重的產業之一就是旅行業,在原本陸客大量減少的情境下,疫情更是讓整個產業雪上加霜。不少大型旅行社、飯店開啟了所謂的深蹲、數位轉型,但縱觀目前不論是政府補助的教育方案、產業界內部對員工的培育,雖然角度與層面多元,但依然缺乏現今旅行業最大的困境:永續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士林夜市逛到墾丁夜市,全臺灣的夜市都賣同樣的東西,鹽酥雞雖沒什麼不好,但是天天吃你不膩嗎?

臺灣雖然地小人稠,但擁有豐富的文化與地貌景觀,這些年卻總是出現爆紅景點、走到哪裡都賣相同東西的觀光老街,大量湧入的遊客造成短期的經濟消費是沒錯,但是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覺得逛來逛去都是同樣的東西,無聊了,說不去就不去了,如果還要加上環境與垃圾問題,臺灣觀光真的是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因素影響。

疫情讓人流減少,而觀光最依賴的莫過於龐大的人潮,但從另一個層面思考,倘若觀光有各個產品各自的定位,吸引各自的族群,本身已能將人潮分散、模式分散,相對各個地方、各種路線、各種產品類型的人潮也減少分散,雖少了短期的單一爆炸收入,卻換得更長遠的穩定。舉例來說,從事在地農事的小農,除了可以依賴觀光帶來人潮參與體驗、購買農產,亦可透過線上銷售農產,或將經驗知識轉化為線上課程,讓都市中的人也能在城市中找到滿足自己種菜的可能。

旅行業最需要永續思考,因為文化的養成需要幾百年,而觀光正是其文化內涵與深度的體現

簡單的邏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觀光業者對於在地文化、生態的理解與掌握應該不只是廣度,也包括深度,疫情只是一種環境因素與衝擊,但現在的社會快速轉變,明年有可能會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每一年都因為各種影響而伸手拿補助,求生路,動員大家自家消費,那觀光業乾脆成為非營利組織好了!

所謂的永續旅行,其實也就是讓各種風險的可能性被分散、被降低,若一個景點只能依賴單一文化景觀、建築或是特色,風險就會提高(例如因為一個地震導致文化景觀被破壞)。若是同時將在地文化景觀的內涵延伸到在地人們的生活記憶如飲食、服裝等等,那可以呈現的故事與旅行產品內容就能夠更多元。

我提出的解法不一定能讓你的觀光生意抵擋像疫情這樣的大型衝擊,但若不開始反省及行動,即使能活過今年,明年、後年隨著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越來越大,挑戰也將會升級。新冠肺炎加速了產業的淘汰賽,替我們終結了觀光炒短線的心態,旅行業真正的轉型正要開始!

作者介紹|魏兆廷

曾當過老師幾年,後來踏入旅遊業,參與執行許多在地的小旅行,設計超過100場台灣島內小旅行與擔任超過200個社區旅行設計顧問,為台灣商業小旅行之研發與執行者,目前正在島內散步擔任共同創辦人,希望讓大家重新看見台灣的文化價值,當我們討論台灣,都能帶著正面的微笑與驕傲。目前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台灣觀光業還有救嗎?每年有300天都在全台灣各地旅行的他,提出這個解法)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