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笑容,由我們守護!」死忠狂粉如何用偶像的愛實現自己?談追星背後的情感動力

2020-02-27 16:38

? 人氣

圖為台灣本土偶像團體AKB48 Team TP。(圖/AKB48 Team TP粉絲專頁)

圖為台灣本土偶像團體AKB48 Team TP。(圖/AKB48 Team TP粉絲專頁)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等待我們的成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青春期的我們,需要去構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劇變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爾蒙影響下,把自己的慾望、能力、夢想,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並在社會的各種挑戰與義務中,驗證自己在集體中所處的位置。

成年早期(18-40歲),我們面對著親密對孤獨的衝突。我們恐懼受傷,但更渴望將自我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同他人建立愛的聯繫,因為只有這種親密感,能讓我們抵禦無止盡的孤獨。

但商業社會的本質是一個契約社會,它用規則來約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是愛的聯繫。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著同他人的連接,同自己的連接,所以很多人選擇追星,通過愛另一個人,來完成我們內心的成長。 

因為在健康的追星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培養了給予的能力並理解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幻想,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一、追星,幫我和世界連結

1.歸屬感——「我屬於一個優秀的群體」

粉絲社群是圍繞著同一個情感對象建立的情感社群,具有明確的排他性。只有了解偶像的人才會被接納進入這個社群,只有不斷的為偶像付出的人才能成為核心成員,而被選拔進來的經歷,讓我們覺得我們進入了一個更優秀的、和自己喜歡相同對象的群體。

而當下的粉絲社群主要通過網絡聯繫,我們得以認識和自己成長經歷大不相同的人,在這個群體中,我們既遇到了和我們有相同感受的人,得到了歸屬感和被認同感,又通過追星將自己和現實生活裡的他人區別開來,同時也以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其他追星者區別開來。

2. 為偶像付出——「我學會如何去給予」

在粉絲圈中,粉絲口中的「大大」可以分成三類。

無論是哪種,她們都通過無償的勞動,以給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另一人的喜愛,完成了自我和世界的連接。

3. 力比多投射——「你是完美的化身」

隨著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對異性的好奇和嚮往逐漸萌發,然而,由於青春期的羞澀心理,接觸異性時往往表現得很緊張,甚至於以一種反向表達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越喜歡,越冷漠」,來掩蓋內心的不安。

而傳統文化的一些偏見也抑制了正常的異性交往,使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越發的強烈,以至於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有一個自己理想愛人的輪廓。但這種構想往往停留好看的外表,而沒有賦予其他內涵。而大部分的偶像顏值很高,很容易引人注目。加上脫離現實生活的舞台形象,往往讓青少年形成一種完美的形象,進而成為其意念中愛戀的對象。

二、追星中的蜜與苦

自粉絲文化研究興起以來,就存在著兩種相反的偏見:理想化和污名化。前者認為粉絲是通過主動性、創造力抵抗主流意識形態的反叛者,後者認為粉絲是非理性的病態人群。而這兩種偏見,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追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蜜與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