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體制靠攏?專訪大導演賈樟柯:「參與社會的進步和改造,坐在家空喊沒有用」

2020-02-27 14:27

? 人氣

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德國之聲)

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德國之聲)

從獨立電影人到人大代表,賈樟柯作為藝術創作者的經歷非常獨特。再次來到柏林,來到他夢開始的地方,和中國體制走的越來越近的他,表示自己的初心未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下以「問」代表德國之聲記者:

問:今年是柏林電影節70歲的生日。與您22年前第一次帶著處女作《小武》經歷的那時的電影節相比,今天的柏林電影節有什麼變化和不變的地方?

 

賈樟柯:我覺得柏林電影節不變的是觀眾是始終非常優秀的。這可能和柏林電影節是在一個大的城市舉辦有關。城市一大了,本地的觀眾就比較多。其它有一些電影節,雖然它也很熱鬧,但它主要參加的群體是一些產業界的人士。就是電影圈裡面的人,發行商啊,電影記者啊。但是柏林不一樣,柏林你看我們每一場放映都有大學生啊,教授啊,一般的市民來觀看。所以我在這裡能夠感受到更廣泛的觀眾對電影的真實回饋。對於導演來說是特別珍貴的。

德問:說到您對柏林的肯定。比較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德國人,覺得如今的柏林電影節已經不再有它在冷戰初期的風采。大眾評判的標准包括來柏林的明星越來越少、重量級影片首映越來越少。您這20年多次是坎城和威尼斯等其它A類電影節的座上賓。在您看來,柏林電影節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賈樟柯:我覺得柏林電影節非常重要。對於電影界來說,它是每年開年的第一個大展。每個年度最新的影片,率先要在柏林電影節曝光。當然一個電影節辦到70年,我覺得它一定有一些要破舊立新的地方。影展和人一樣會有慣性。但是這些都不能否定柏林電影節的位置。對於發現多元的電影文化,特別是對非英語電影的推動,它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且柏林電影節除了競賽單元之外,還有論壇。我自己就是從論壇單元出來的。論壇每年都是在找來自全球的處女作,或者是第二部影片。很多導演是從論壇單元出來的。這些年輕人來到柏林。他們可能不是大牌,不是明星,公眾的知名度沒那麼高。但是他們能代表電影的未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影展不能光看明星,還要看它對新導演的發掘能力。在這方面,柏林一直做的很好。

問:以您對中國電影屆的了解,電影人對世界幾大A類電影節重要性的排序是怎樣的,柏林的排位如何?

柏林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國際三大電影節。對於中國影人來說,三個都很重要,沒有誰高誰低。因為特別是中國電影跟柏林的淵源很深。改革開放第10年,也就是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就獲得了金熊獎。那個時候對於國際世界關注中國電影來說,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之後很多導演,包括刁亦男,謝飛導演,王全安導演,他們都在柏林電影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還有王小帥和顧長衛導演。大量的中國電影是從柏林走向世界的。所以從情感上來說,對於我們電影工作者還是很近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