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離岸風電非關貴或便宜,該問的是價格理性與否!

2019-01-28 06:50

? 人氣

然則就在爭議未解之際,經濟部又於29日預告,2019年度的離岸風電躉購費率將調降12.71%為5.1060元,此外,還列入了售電量上限3600小時及取消階梯式費率等規定。報導指出,「發滿3,600小時後的電,將不適用躉購費率,而是以台電簽約當年的迴避成本,以105年來看,迴避成本為每度電1.95元,考量點在於未來發電效率因技術進步而提升,而為了提供合理的利潤及躉購支出的控管」。智庫學者陳詩豪先生並說明:「正因為台灣是以「市場換技術」,遴選階段也是在挑選有競爭力的廠商,透過躉購費率的誘因推動國產化發展。但如今開發商紛紛翻臉,他推斷可能是業者當初對於台灣海峽上蓋風場的判斷沒這麼精準,如今面臨到其他風險或變化。」[6]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此,廠商提出了強烈質疑,其重點在於:「這個條件在過去從未出現,如此架構性的政策改變嚴重損害台灣政府信譽,也使得公司內部對台灣政治風險評估大增,該上限若維持,也將造成[公司]撤資。」(按:此係個人訪談業者之所得) 。

化解爭議的必要思維—理性價格的論述

其實,經濟學家常常告訴我們,價格沒有昂貴或便宜的問題,只有理不理性的考慮。至於理性的價格(rational price)為何?海畔尚有逐臭之夫,自應由交易當事人自問其所求如何?凡當事人認為划算者,均為理性價格。準此,對於5.8元還是5.1元較為合理(reasonable)的論辯,我們必須先問自己,台灣要的是甚麼?為何如此?有無選擇?甚至做一個必要的SWOT分析來決定哪一個價格才真正的符合台灣利益;試想,若這是台灣生存發展所必須,那5.8元又如何能單純以會計帳來斷其利弊?反之,若台灣另有選擇,那麼即便5.1元也是嫌多。畢竟我們要買的不是燒餅饅頭,工具機械,而是一個透過十年以上的努力,來呈現的永續未來。是以在錙銖計較的量化標準之外,應否考慮納入永續未來的質性思考?

面對這些爭議,因牽涉專業細節甚多,加以費率審議委員之專業均為一時之選,實不容個人妄加置喙,然在錙銖計較的量化公式演算之外,對於政府應如何以更宏觀的決策來看待這個屬於新興科技應用,尚無法確切掌握其風險,且台灣也尚未能建立體制化的治理架構前,應否納入台灣永續未來等相關質性的思考,或許有下列幾點值得考慮之處:

問題一:開發離岸風電,所為何事?

首先,讓我們給自己一個更高的視野來看問題。其實,隨全球暖化威脅地球生態,投入新能源開發來解決化石燃料的排碳全球治理問題,已成為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的最主要驅動力量,故此其決策的願景,無不以因應全球暖化危機的氣候政策為最高指導,並強調科學、公約,以及調和經濟需求和因應暖化之間的權衡為軸心,而這些發展正可以援用下列所謂「全球暖化政治」(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圖示來加以理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