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鋼舊聞紀事:主席要你們博採輿論

2016-02-16 06:20

? 人氣

「輿論」對權力者還剩下多少力量?

「輿論」對權力者還剩下多少力量?

編者按:「一九四五」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前夕,迄國共鬥爭升溫。錢鋼翻閱六十年前舊聞,重新開啟塵封久矣的社會、民生、文化乃至政治與軍事的片斷,一個中國,就從這一年起,埋下兩條路徑。時代愈是紛亂,文字愈是燙手。

後人是沒有資格嗤笑前人的,哪怕你覺得當年的故事荒誕不經。例如,六十年前的一九四五年初,蔣介石提出「虛心博採輿論以資攻錯」,而《大公報》則像久旱中則來甘霖,立刻盛讚「蔣主席的致辭,開明踏實」,是「新生之年」的「新作風,新象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蔣介石在開國紀念典禮上對文武百僚的講話,重頭在「提高行政效率」,同時他也提到「鼓勵正當輿論」。蔣說,「總之,我們必須盡瘁職務,愛護人民;同時尊重輿論,容納善言,藉資借鏡,才能使政府健全,政治修明。也才能洞悉民情,培養民力。使政府人民痛癢相關,同心一德,如身臂手足之相使」。這使曾飽受鉗制之苦,甚至遭受過停刊整肅的《大公報》興奮不已,第二天便有投桃報李的社評〈博採輿論的新作風〉。

六十一年前,蔣介石期勉文武百官「博採輿論」。(作者提供)
六十一年前,蔣介石期勉文武百官「博採輿論」。(作者提供)

「為什麼如此重視蔣主席的言一表示?」《大公報》用淺顯的語句解釋:人之所以區別於一般的動物,就是因為人類具有「別是非善惡的良知」,「但一人的聰明有限,見聞更有限;而人類之所以能夠累積文化,創造進步,就靠了集合聰明,交換智慧,互道見聞。假使人人閉聰塞明,不聞不見,一意孤行,人類早就不能存在了。上帝給我們耳朵讓我們聽,給我們眼睛讓我們看,給我們嘴舌讓我們說,更給我們頭腦讓我們想;假使自己有耳不聽,有眼不看,人家有嘴也不讓說,於是大家不想,那還要甚麼人類?這話雖說得太極端,而道理確是如此。歷史上的暴君,今世的軸心(注:二戰期間侵略之軸心國),他們的政治就是閉嘴政治。」

嘴一張開,就有點收不住。社評開始痛斥秦始皇的「偶語棄市」(街頭兩個人議論國事就要殺頭)和軸心國者統制言論的虐政:「暴秦之亡不旋腫,軸心之敗也在目前…時代的潮流在不可抗拒的流向民主,民主政治的精髓就在於言論自由。」

《大公報》的社評說,蔣主席的指示中有「應當鼓勵正當的輿論」的話,聰明的人難免要聯想到「那麼輿論若是不正當呢!」於是答案「我們還是得取締!」

抓住攸關言論自由的這個關鍵命題,《大公報》再次祭出蔣介石的令箭。「我們真感激蔣主席的明達,他對這一點也指示出一條大道」,蔣的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寡過之道,在於聞過而能改。我們政府應該勤求民瘼,也應該鼓勵正當輿論。俾能根據事實,宣達民隱。遇有批評到我們主管業務或是舉發我們缺點的,我們應該以坦然致公的虛懷,詳察事之所在。如事實不符,傳聞有誤,或因不明內容,輕加指摘,我們正可以藉此說明真相,使社會人士明了立法施政的本意。若其批評而合乎事實,就應該切實接受,積極改正。」《大公報》概括:「這就是說,輿論不妨傳聞有誤,「蔣主席深明這道理,所以指示不怕傳聞失實,怕輕加指摘,那實在更給政府以說明真相的機會。」它承認報館也要接受約束,但「社會對於報館的監督與檢查,比政府的檢查與統制還來得有力量」!

寫到這裡,社評的作者簡直已經血脈賁張:

「政府百官聽!主席要你們博採輿論,聞過而能改!新聞檢查局聽著!委員長要博採輿論,你們卻不可暗殺輿論!」

社評說,我們的新聞檢查的尺度儼如寒暑表,熱了漲,冷了縮,需要新聞記者善察空氣才行。社評說,根據蔣主席的指示,新檢條例應該大加修正。除了軍機及外交機密,一概無須檢查。社評說,記得邱吉爾首相訪問華府出席記者招待會,羅斯福總統給邱吉爾介紹說,「這是一群狼!」美國記者如狼,中國記者雖不敢希望似虎,但必要任他們放膽吼幾聲,則於政治修明和國家進步必然大有裨益。

此言遠非怒吼,但也絕非囁嚅。要懂石縫中植物的扭曲,須先懂巨石的逼迫。時過境遷,對當年的統治者罵一聲「騙子」,或對當年的書生歎一聲「迂腐」,都有違歷史的真實。

知名歷史學者翦伯贊,他在文革中不耐凌辱吞食大量安眠藥自盡,留下兩張絕筆紙條,一說自己交代不出什麼,二則三呼「毛主席」萬歲。歷史之反諷,莫過於此!
知名歷史學者翦伯贊,他在文革中不耐凌辱吞食大量安眠藥自盡,留下兩張絕筆紙條,一說自己交代不出什麼,二則三呼「毛主席」萬歲。歷史之反諷,莫過於此!

彷彿要給《大公報》的一廂情願潑點冷水,就在蔣介石發表講話的當日,中共主辦的重慶《新華日報》三版登載的翦伯贊文章《展望一九四五年》,被檢查官刪去四行,那一段說成了這番模樣:

一九四五年帶給我們的,是民主的福音。因此在一九四五年,中國人民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要把中國變成民主的中國,要把中國變成民主的中國…………才能動員人民,組織人民。

成為刀下鬼的,是哪些不宜「博採」的「輿論」,我輩中一些人自然不難想像;而另一些人,則可能根本不敢想像。

*作者為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及記者,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舊聞記者》(中華書局,2015)。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