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寧願得罪國際社會,日本也要堅持捕鯨?回顧大和民族捕鯨千年史

2019-07-01 15:55

? 人氣

日本平戶市生月町博物館的捕鯨情境復原模型。(長崎縣官網)

日本平戶市生月町博物館的捕鯨情境復原模型。(長崎縣官網)

日本列島四面環海,人民自然而然要向大海討生活,捕鯨自古以來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不過直到國際貿易發達、日本肉食也早就多元化的今天,日本政府卻依然為了鯨肉不惜得罪國際社會,正式退出管理鯨類資源的國際捕鯨委員會。想了解這條「商業捕鯨」之路要怎麼走下去,不妨先回頭看看日本過去幾千年的「鯨食文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20px-Whale_meat_on_sale_at_a_Tokyo_fish_market_in_2008.jpg
日本築地市場的鯨肉攤。(Stefan Powell@Wikipedia/CC BY 2.0)

日本自古就有捕鯨的紀錄,繩文時代與彌生時代的遺址就留下不少鯨骨與相關遺跡,奈良時代(西元8世紀左右)的和歌也有「捕鯨」字句。曾接受織田信長上洛拜見的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也曾接受三好長慶招待鯨肉。江戶時代初期,在和歌山一帶開始出現從水軍派生、以魚叉與鯨網捕鯨的「鯨組」,記載70種料理方式的《鯨肉調味方》也流傳甚廣;江戶時代晚期的知名畫師葛飾北齋有描繪捕鯨的作品傳世,另一名畫師歌川國芳甚至繪製了一幅宮本武藏在海上擊敗鯨魚的浮世繪(根據傳說所畫)。

葛飾北齋的捕鯨浮世繪。(維基百科)
葛飾北齋的捕鯨浮世繪。(維基百科)
江戶時代末期的知名浮世繪師歌川國芳的畫作:宮本武藏擊退鯨魚。(翻攝網路)
江戶時代末期的知名浮世繪師歌川國芳的畫作:宮本武藏擊退鯨魚。(翻攝網路)

由於鯨類體積龐大,將其解體當然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從切割、抽取鯨油到鯨肉醃漬,傳統至少需要數百人規模的組織,才能趕在腐敗前完成。以江戶時代西海道(今九州)最大的捕鯨基地生月島來說,當地知名的「益富組」在全盛期共有兩百多艘捕鯨船,共三千人從事相關工作,從十八世紀初到幕府末年共捕獲兩萬多頭(整個西海道一年捕鯨約三百頭),一頭鯨可獲利益4千兩。

江戶時代的鯨食譜:鯨肉調味方。(維基百科)
江戶時代的鯨食譜:鯨肉調味方。(維基百科)

鯨類的經濟價值除了鯨肉,鯨油可以驅蟲、可作燈火燃料;鯨骨可做肥料與手工藝品的材料;皮可做膠、血可入藥;鯨鬚可做操偶線、抹香鯨腸道內的灰色膠狀物(即「龍涎香」)可做香料。但傳統漁場的鯨類資源日益枯竭、加上組織龐大難以維持,傳統捕鯨業也在19世紀漸漸式微。

捕鯨也受「黑船來襲」影響

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培里(Matthew Perry)率艦隊駛入江戶灣迫使幕府開國,史稱「黑船來襲」。這起事件搖撼了長久以來奉行鎖國的日本,影響所及,捕鯨業也開始研究「美式捕鯨」,即以捕鯨槍搭配傳統鯨網捕鯨。捕鯨船隊由一艘搭配捕鯨槍的西洋式帆船帶頭,希望提升捕鯨效率,雖然日本人一開始對這種新式捕鯨並不熟練,但由於兼有養成海軍之目的,仍在幕府命令下推展開來。影響所及,一直到1950年代還可以見到這種捕鯨模式。

Bomb_lance_gun.gif
捕鯨槍。(維基百科/公用領域)

明治41年(1908年),全日本已有12間捕鯨會社,政府為了保護近海的鯨類資源,明治42年發布了《鯨漁取締規則》,限制全國的捕鯨船不可超過30艘。在鯨類資源枯竭,政府又限制捕鯨業發展的情況下,日本捕鯨株式會社與大洋捕鯨株式會社在昭和初年(1934年)開始航向南極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