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陳菊、王如玄─兩位女強人搞垮台灣經濟?

2015-12-10 06:00

? 人氣

兩任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和陳菊,是藍綠搞不好經濟的原因嗎?(曾原信攝/陳菊臉書)

兩任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和陳菊,是藍綠搞不好經濟的原因嗎?(曾原信攝/陳菊臉書)

台灣經濟為什麼難救?

人均GDP代表一個國家人民的平均生產額,他的高低代表這個國家人民富有的程度,想要增加人均GDP,就是要增加生產或服務的附加價值,所以產業升級、產業創新、產業轉型或自創品牌都是企圖提高附加價值的做法,也就是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學者專家及政治人物的共同主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增加人均GDP還有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勞動人口,譬如引進家庭幫佣照顧小孩及老人,讓家庭婦女重回職場,提升婦女勞動率;及引進基層勞工(契約工)及專業人士(移民),增加全國整體的GDP,除以全國人民的固定值,人均GDP因此而得以提高。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新加坡本國的勞動人口大概是180萬人,外籍契約勞工及外籍白領專業人士也接近這個數字,因聘用外國人增加了一倍的勞動力,在產業升級及創新並不比台灣強的情況下,新加坡的人均GDP可以高達6萬美元。大量聘用外國人沒有造成新加坡人失業,新加坡失業率只有2%;以市場機制雇用便宜的外國人並沒有拉低本國人的薪資,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在七萬元新台幣以上。

附加價值高的產業因為能付出高薪、提供好的工作環境及員工的成長空間,因此能吸引最好的人才,這樣的公司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當然不會被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所取代。換言之,低附加價值的產業並不會防礙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各種產業可以共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附加價值高的產業就會生存下來,而附加價值低的產業就會逐漸被淘汰掉。

可是台灣很不幸反其道而行,在附加價值高的產業還沒有發芽的情況下就先放棄了低附加價值的傳統產業及電子組裝業。關鍵因素就在1992年訂定的一個違反市場機制的外勞政策,在這樣錯誤的政策下,工廠缺工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導致台灣低附加價值的傳統產業及電子組裝業全部外移到中國、越南或其他第三地。這些曾經為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外銷製造業,外移後使台灣經濟一蹶不振,幫中國經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幫越南經濟高速成長為亞洲小虎。

這樣錯誤政策已經延續將近二十四年,台灣政府也即將第三次政黨輪替!產業升級、創新、轉型仍然是兩大政黨救經濟的唯一辦法,有可能成功嗎?還是癡人說夢!其實道理很簡單,產業升級、創新、轉型只有在經濟環境好、資金人才條件足的情況下,才會水到渠成。不可能在目前政府緊縮研發經費、人才大量外移的清況下,僅憑「政治人物」、「學者」、「專家」、「名嘴」的人云亦云,產業就能升級、創新、轉型嗎?更何況沒人能說出怎麼升級?如何創新?往那裡轉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