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德國專美於前 瑞典讓難民恢復「做人的感覺」

2015-09-29 10:20

? 人氣

敘利亞難民與孩童。(美聯社)

敘利亞難民與孩童。(美聯社)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火車站中,有個20多歲來自伊拉克的年輕小夥子正準備在這裡展開1個全新(或說逃難後)的生活。29天前,他才從伊拉克橫渡地中海,遠離充滿戰火和悲劇的家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中東的伊拉克長途跋涉至此,他說,「經過了土耳其,再到希臘,然後是馬其頓、塞爾維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丹麥,最後到了瑞典。」

歷經被囚禁、躲躲藏藏和被忽視的日子,「我愛瑞典,我在這裡體驗到了做人的感覺。」他說。

人道主義的瑞典

瑞典是少數對難民友善的國家之一,其實在過去十幾年,對於外地來的難民或是移民,瑞典都持開放態度,首相羅文(Stefan Löfven)還曾積極建議歐盟調整移民政策。光在2014年,瑞典便收到了8萬多份的庇護申請,其中有3萬多人獲得許可,這些人不乏來自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戰區的難民,這個數量在歐盟當中僅次於德國。

 

 

只要符合難民資格,瑞典政府幾乎來者不拒,並分配到全國各地的難民收容所,每個月還會發補助金,並提供成人語言、職場訓練等課程和幫助,協助他們融入勞動市場和生活文化。

只是和德國一樣,瑞典無法再毫無條件的伸出援手,國內漸漸出一些反對聲浪。反對者主要認為過多的難民帶來社會治安負面影響以及減緩經濟成長。助人是好事,但他們質疑政府在這部分公共政策的資金是否已經捉襟見肘,似乎已經沒有太多餘力去照顧更多的逃亡者。

天降甘霖的曙光

瑞典移民局的官員約翰遜(Morgan Johansson)表示,歐盟其他的成員國也需要一起來分擔這些協助者的角色。他補充道,如果能夠透過好的政策來運用難民所帶來的影響力,那麼這股力量也會成為勞動市場的主要來源,尤其像芬蘭這種人口高齡化的北歐國家,極度需要勞動力來支撐龐大的社會福利金額。

 

 

這一波的難民當中,有很多人其實受過高等教育,約翰遜說,他們當中有些人是醫生、工程師、護士,他們能夠快速融入瑞典經濟體系。「不只現在,未來我們也會需要他們。」

瑞典的公共就業服務(SPES)負責提供難民庇護的技能,安排他們接受訓練,媒合適當的勞動機會和相關機構,讓難民能夠快速取得支持生活的資本。

抵達瑞典的敘利亞難民。(美聯社)
抵達瑞典的敘利亞難民。(美聯社)

寬達拉(Lamis Qandalaft)是ㄧ個成功的例子。兩年前,她原本是敘利亞大馬士革的銀行員,後來和丈夫逃亡到瑞典。今年夏天,透過實習和培訓,寬達拉在瑞典銀行的私德哥爾摩分行找到工作。她說,「這裡有很好的計劃,讓我能夠穩定的重新開始。」

為此,寬達拉對瑞典政府表示由衷的感激,她透過計劃得到培訓,重新學習,「當我得到1份工作時,生活中的問題幾乎解決了一半。」收入進帳讓她能夠擁有正常的生活。

無條件接受的兩難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重生計劃都如期實現。

這2年來,抵達瑞典的難民能接受完整的培訓,再到市場機構或是自力更生的例子僅在少數。根據SPES的統計,過去2年中,只有30%比例的難民透過計劃找到工作、接受完整的教育。

只是瑞典的模式主要適合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難民。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讓一些工作技能不高的難民接受正規教育,真正有效率地融入勞動市場。

理想還是得考量現實層面。

難民造成的治安問題、房屋供給、資源分配等問題開始浮上水面。根據最新的民調顯示,瑞典的民主黨出面反對移民政策的改革,也得到四分之一選民的認同。民主黨發言人魏契爾( Markus Wiechel)認為,政府應該嚴格審視提出申請的難民,而不是毫無節制的開放。

 

 

約翰遜駁斥這番言論,他說,「幫助難民是ㄧ種責任,不能挑三揀四」,他認為,「不管他們是否受過高等教育,我們都必須一視同仁,這才是人類應有的普世價值。」

綜觀整個歐洲,瑞典的方式可能效率不高,但很值得學習、借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