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盟側寫聶隱娘(2):漢與胡

2015-07-11 05:50

? 人氣

唐朝胡漢交流融合,文化如花綻放。(劇照)

唐朝胡漢交流融合,文化如花綻放。(劇照)

阿城談起了唐代胡漢交融,當時胡人之多,且分布社會各階層,阿城舉例唐代的名臣們:「尉遲恭尉遲敬德,他那眼睛是綠色的。歐陽詢根本就是個法國小老頭。」聽得我們大笑之餘,也給了我們靈感,讓演員的選擇更加自由了,多民族交融唐代中原,除了金髮碧眼的北歐人種可能還是突兀了點,其餘人種幾乎齊備,簡直得愛找誰演就找誰演。(《刺客聶隱娘》全片連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唐代人群雜處,阿城提出兩個名詞:「胡化的漢人」,與「漢化的胡人」。

要解釋阿城的這套觀念,免不了要從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講起,那是個胡漢交融的時代, 漢化的胡人,如元誼一家人。原先根據史料,我們即知元家並非漢人,卻是讓阿城一句話提醒了我們:「元家?那可是皇族,拓跋氏的。」又特別叮囑我們挑選演員要注重鮮卑長相,鮮卑美女臉型瘦長,高顴高額,眼珠子要特別的黑白分明。《魏書》開篇即言明:「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拓跋氏,原為鮮卑氏族之一,如今也是見諸百家姓中的漢族複姓。拓跋氏與元姓扯上關係,就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北魏漢化的關鍵人物是孝文帝,禁胡服胡語,遷都洛陽並改鮮卑姓為漢姓,也才會有拓跋姓改作元姓之事,那是元誼祖上的事了。

漢人的胡化,與胡人的漢化同時在發生,一般認為胡化漢人如「四姓」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建立了唐朝的隴西李氏亦然(部分史家如陳寅恪考證,認為李唐並非源於隴西李氏而是趙郡李氏,然而目前大多數人還是如此認定)。這些漢人望族是北朝胡族政權指定外婚的對象,故漸漸胡化甚至空有漢人之名,實則與胡人無異。我們設定的魏博田家,固然不是如此顯赫大族,但也是胡化漢人之一。

南北朝時的胡漢交融,是個長時間發展、不那麼戲劇化的事,畢竟我們讀史時的寥寥幾行字,都是上百年的漫長時間。事實上,與其說漢化、胡化,更近似於雙方「朝中間靠攏」,唯獨這一遭,主場屬於漢民族,且不可否認的,農業文明總要比游牧文明根基深厚些,因此我們看到,胡人的漢化彷彿要較漢人的胡化更深刻,層級更高,提升到統治與文化層面。漢人的胡化就比較停留在器物與日常生活上,這樣的胡化,漢人並不太有自覺,單純像是,胡服方便騎射,那我們就穿胡服;胡牀坐起來比較舒服,就弄張胡牀來坐坐;胡樂歡放比中原絲竹樂易於歌舞,那麼下次的宴會我們就選胡樂伴奏吧……我們今天愛用日本貨、愛看韓劇,難道會因此就認為自己在「日化」、「韓化」?但也許後世之人真是如此看待我們,也未可知。

聶隱娘的時代胡漢文化融合。(劇照)
聶隱娘的時代胡漢文化融合。(劇照)

因此我們看到了,五胡亂華時北朝的漢人們,他們投身於胡族政權之下,不求恢復漢民族的政權,他們將統治階層的胡人一步步領向漢化,倒也不是「你滅我的國,那我就滅你的文化」這麼激烈情緒性,而是單純的現實考量,畢竟漢民族的這一套,是歷史長期磨合下來的,要說是「漢民族的治理方式」也沒錯,但我想更該稱作「適合這片土地這些人民的治理方式」。因此我們看見王猛、崔浩、高允如此,行三長制、均田法、班祿制的北魏的文明皇后馮太后尤其如此,這些人有沒有清晰的胡漢意識?我想是有的,也才會崔浩監修北魏國史,被太武帝夷九族之事。然而大致上,他們所執行的漢化政策,便於統治仍是最根本的理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