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三十日晚間,我的手機突然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是中央氣象署針對預估即將來臨的地震發布的國家級警報。儘管當時我所在之處空曠、安全,但手機的巨大響聲仍然讓我心頭一驚。我不禁想,如果警報響起時,我正被困在人潮湧擠、動彈不得的狹窄空間裡,內心又會是怎樣的驚恐?作為一個習慣性設想各種危機的市民,去年十二月六日和今年四月四日兩個晚上,我在大巨蛋B2平面坐席區內,這種危機感尤其強烈。
自1991年球迷高喊「我們要巨蛋!」的口號開始,大巨蛋經歷了漫長的32年建造期,終於成為台灣唯一具國際水準的多功能「巨蛋級」場館。它承載著無數人的期待,也被視作提升台北國際地位的重要象徵。然而,從最初的選址爭議、工程階段的政治角力,到正式落成後仍懸而未決的安全逃生疑慮,「安全」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與職業婦女,我沒有時間詳究大巨蛋建造過程中的政治紛擾與利益糾葛,但我始終相信:「這麼多人盯著,總會妥善規劃吧?」然而,親身經歷兩場演唱會後,我開始猶豫:「我是否該留下來,聽完那令人熱血沸騰的安可曲?」
兩場演唱會,截然不同的餘味
第一次:周杰倫演唱會 去年十二月六日晚間,我滿懷期待地走進了大巨蛋。當時餐飲街尚未正式開張,動線清楚明確,我順利到達位於B2的座位。整場演唱會帶我回到孩子小時候不斷播放周杰倫歌曲的美好回憶,氣氛熱烈而興奮。然而,接近尾聲時,我卻因害怕散場時的人潮混亂,而提前放棄了安可曲,選擇離席。雖然感到些許遺憾,但內心卻踏實地認為自己「安全下莊」。

第二次:Andrea Bocelli演唱會 四月四日再度踏入大巨蛋,這次的小吃街已經開幕,人潮洶湧,動線不清晰。我跟隨現場工作人員指示,繞行了大半個巨蛋才抵達入口,一路上人群四處探詢,猶疑不決。中場休息時,廁所不足、出入口過窄、通道上更有用厚膠布貼著的電線,凸起於地面,觀眾們不停提醒彼此「小心,小心」!整體氣氛不安而緊繃。
• 古典音樂的回音感 相較於周杰倫的流行樂演唱會,Bocelli與交響樂、合唱團組合的演出需要更精細的音響設計。或許是我耳朵過於敏感,偶爾能感覺不明來源的回音,但整體演出仍美妙動人,多數觀眾沉醉於美聲之中。
• 魔幻的安可曲 指揮家Carlo Bernini幽默地邀請觀眾「盡情壓榨Bocelli」,觀眾掌聲如潮,Bocelli陸續演唱了〈Con te partirò〉、〈Perfect Symphony〉、〈Nessun dorma〉,氣氛達到高潮。我慶幸自己沒有提前離場,能親耳聆聽這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