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日本的《日經新聞》刊出一篇標題為「世界應減輕的或是美國風險,而非中國」時,你是大駡荒唐、痛責這種「疑美論」,還是忍俊不住、發出會心微笑?
川普對全世界「宣戰」,各國減輕美國風險
如果川普繼續對全世界「宣戰」─祭關稅戰,加上他在地緣政治上的政策作為,各國競相減輕「美國風險」恐怕是難以避免了。
川普上任不到2個月,就成功的攪動全世界的經貿體系與地緣政治版圖;經貿方面是他的關稅戰幾乎無人倖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固然是整體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都成為加徵關稅的對象,但川普對鋼鋁銅加徵25%關稅,則是讓包括歐盟、韓、巴西在內等有對美出口相關產品的國家都受影響。
那些尚不在名單上的也高興不起來,2周後的對等關稅案公布後,會有更多國家在關稅戰的名單上。如果以川普最介意與重視的對美關稅的稅率高低、對美的貿易順差多寡2項指標看,出口導向的亞洲經濟體會是主要對象,從越南、印度到台、韓、日、泰國,幾乎都在其射程之內。
各國對關稅戰的反應大體上是:政府立即祭出相等的貿易報復,企業則準備作好因應對策,這個對策包含幾種:一種是乖乖響應川普的製造業回流、前往美國設廠,但這個關鍵在相較關稅,投資設廠與生產成本划算與否。另外一種是開闢與轉向其它市場銷售。當然,更多的是咬牙繼續輸美,視市場情況調整,或漲價或吸收成本。
錯把美國利益當自家利益,歐洲要戰略自主
但無論如何,整體與美國的貿易額是會減少,而且為了降低風險,也必須減少。幾年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對中歐經貿關係,提出「去風險」(而非脫鉤)的說法,意指要減少與中國的貿易依賴來降低可能出現的風險,後來成為西方世界對中經貿政策的標準之一。只是現在碰到川普變化多端的關稅戰,不論是主動或被動,對美貿易額與依賴度都要降低, 這就是所謂的「減輕美國風險」,針對美國的「去風險」。
而且不僅止於經貿,川普「友俄仇歐」、打擊烏克蘭,三不五時發出歐盟要搞垮美國、揚言併吞格陵蘭、退出北約等,打擊與嚇壞歐洲盟友,法國總統馬克龍喊歐洲要「戰略自主」多年、無人理睬,這次歐洲大概體會到其必要了吧?歐洲在軍事、地緣政治上同樣需要降低美國風險。
其實,歐洲原本未必就是如此的「偏美」;2020年底時,在中美已經翻臉大打貿易戰、科技戰之時,當時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其卸任歐盟輪值主席前「加把勁」,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並由梅克爾與馬克龍、歐盟高層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起召開視訊會議宣布,美國川普政府、及已當選但尚未就任的拜登政府高層紛紛表達反對但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