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藍委罷免案vs.綠委罷免案的成案數來到驚人的35:0,以及賴清德總統在3月15日的活動中以預錄影片將在野黨貼上「親中勢力、黑金王朝」的標籤,現在應該沒有任何台灣人會懷疑大罷免就是賴清德支持、主導的一次針對在野黨的政治殲滅行動。
如今再追究哪位在野黨政治人物要為「以罷制罷」失利及誤判賴清德意圖負責已無意義,為了避免輿論形勢持續往執政黨傾斜,在野黨必須在一週內做出強有力的回應。筆者也直接進入重點,提出對國民黨下階段操作的建言,希望能避免台灣民主政治的滅頂之災。
1.在野巨頭必須立刻集結:
部分在野人士認為,多個可信民調機構的數字均顯示多數人民反對大罷免,因此認為在野陣營有足夠的底氣「冷處理」大罷免,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回顧2004年總統大選,陳水扁推出「牽手護台灣」、「公投入聯」等一系列政治操作,把原本落後連宋配近30%的民調逆勢翻轉,可見操作民族主義的威力。當年泛藍陣營的民調板塊遠勝綠營都被翻轉,如今藍白合計的政治勢力還不如當年的國親,怎麼可以老神在在?把自己的政治命運押注在一盤散沙的民意,如同政治自殺。
其次,政治動員除了講究意識形態、論述和組織力,某種程度是「頭人」的魅力對決。賴清德原本站在第二線觀望大罷免的進展,目睹多達35案突破第一階段,在野黨又積弱不振,他才敢戰到第一線吹起總攻號角。當綠營主帥披掛上陣,明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個人的政治能量已經不能抗衡,假使盧秀燕為首的藍營諸侯及韓國瑜為首的黨內實力派不趕快集結在朱立倫身旁,用他們整體的政治能量對抗賴清德,最後結果就是被綠營逐一消滅。
除國民黨外,民眾黨也不能置身事外。藍白唇亡齒寒,路人皆知,柯文哲被司法折磨到無法見老父最後一面的慘況還在眼前,如果黃國昌為首的民眾黨中央此刻還想藉機跟藍營談條件,索求2026地方首長的提名權,就是昧於大勢,自取滅亡。倘若民眾黨協助國民黨打贏2025大罷免,重創賴清德的政治聲望,又能挽救台灣民主於危亡,選民會不記得民眾黨的功勳嗎?還會不給民眾黨更大的空間嗎?
2.「以罷制罷」優於「倒閣改選」:
現在6-7成的民意反對大罷免,不是肯定在野立委的表現,也不是認同在野黨的路線,而是單純不希望社會因此陷入動亂,使得經濟民生受到傷害。如果在野陣營因為第一階段罷免連署的結果不如預期,就貿然發動倒閣,民進黨可以輕而易舉把「毀台亂政」的帽子反扣到在野陣營頭上,到時候在野黨連少數可以倚仗的民意優勢都會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