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韓戰以來就與美國建立起密切的軍事、經貿及外交關係,至今美國已是台灣第二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台灣科技晶圓產品的重要客群。台灣政治從前總統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和中、親美維持和平的策略,走向前總統蔡英文、現任總統賴清德的一面倒地倚美、台獨去中化的抗中策略。然而,這些民進黨的政策選擇,卻在川普2.0上任後面臨新的變數,使美中台三角關係逐漸轉型。
2016年川普第一任上任時,與蔡英文有了短暫的「川蔡通話」;2020年美國與蔡政府簽署了《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簡稱「台北法案」,象徵將台灣的外交問題納入美國國內法,並會透過經濟、外交及安全手段,支持或嚇阻對台灣友好或侵略的國家。此外,2020年美國對台軍售總額創下美台斷交以來單一年度最高金額——118億美元,包括F-16V戰機、無人機、魚叉飛彈等。這些事件一度使民進黨認為美台關係升級,然而川普在2017年的「川習會」中再度重申了「一中政策」,而美國國會通過的台北法案,實際上並未對台灣帶來實質保障,僅是美國長期模糊政策的延續。尤其是2018-2020年間爆發的中美貿易戰,使美國對台態度忽冷忽熱,利用台灣施壓中國,但又未給予台灣明確承諾。
川普競選連任時期,曾表示台灣應向美國繳納保護費,並直言:「臺灣偷走我們的晶片產業」,同時他也曾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釋出善意,表示習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領導人。然而,他又曾強硬表態稱:「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或中國入侵台灣,我將轟炸莫斯科及北京。」2025年川普2.0重新入主白宮後,他先是指控烏克蘭先發動戰爭,並與普丁展開友好談判,這樣的外交策略不禁令倚美的台灣政府陷入不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疑慮陡升。不僅如此,川普上任後多次被記者問及是否會出兵台灣,他答道:「我永遠不會公開表示,不會讓我陷入那種境地。」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則曾爆料,川普曾用桌上的筆尖比喻台灣,而用龐大的書桌比喻中國,顯示其對台灣的態度充滿不確定性。此外,雖然美中表面上是傳統霸權與崛起霸權的抗衡,川普卻多次強調與習近平的個人友誼,並表示希望與中國進一步合作。
近期,台灣引以為傲的台積電宣布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設廠,台灣ㄧ矽之間陷入震驚,民眾擔憂晶片產業與台灣的未來,甚至有人戲稱台積電恐成「美積電」。有趣的是,川普的態度也因此發生轉變,改口稱:「他們偷走了我們的晶片產業,我們不怪他們,我們佩服他們。」並稱台積電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司。
如今,美國成功獲取了台灣最關鍵的晶圓技術,而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籌碼可能被削弱。隨著疑美論在川普搖擺不定的態度下再掀波瀾,美陸軍戰院近日釋出台海兵推照片,顯示美軍在面對中國軍力部署時,僅於沖繩與菲律賓保留少量駐軍,這使外界質疑美國是否可能在關鍵時刻選擇旁觀。而台灣內部,綠媒則引用AIT駐台處長的發言:「川普不希望看到台海衝突發生,不應該懷疑川普對印太地區的承諾。」,試圖消弭疑美論的聲浪。
川普的核心目標始終是「美國利益最大化」,無論是對台政策還是對俄烏戰爭的立場,都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反覆與變動性。面對這樣的美國,台灣現任政府是否仍要一味服從美國政策?甚至選擇以武力對抗中國?這將決定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值得台灣民眾深思。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