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年輕世代為何變開心?《經濟學人》:憂鬱症狀與自殺率雙降,專家設法找原因

2025-03-13 13:00

? 人氣

2025年2月14日,美國密西根州戴維森市蓋茨小學的兩位小朋友笑得好開心。(美聯社)

2025年2月14日,美國密西根州戴維森市蓋茨小學的兩位小朋友笑得好開心。(美聯社)

美國年輕人的憂鬱症狀在前幾年曾達到高峰,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這幾年似乎出現了一絲曙光。最新調查顯示,憂鬱指數和自殺率都在下降。《經濟學人》12日指出,雖然美國年輕人更快樂的原因仍充滿謎團,但這個趨勢無疑是個好消息—許多年輕人或許在重拾樂觀心態。

憂鬱程度與自殺率下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健康政策的教授艾森伯格(Daniel Eisenberg)發現,2022年373所大學的95,000名學生中,有高達44%的學生出現了憂鬱症狀。但到了2023年數據來到41%;2024年再下降到38%。艾森伯格表達他謹慎又樂觀的態度:「這是第一次看到情況朝正向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學生也不是唯一情緒好轉的族群。《經濟學人》多項全國性調查都表明,美國年輕人情緒整體改善許多:「每週至少感到一次憂鬱」的比例從2022年的16.5%,降至2023年的13.3%。2021年,15至16歲「對生活不滿意」的比例為28.8%,降至2023年的24.7%。18至25歲的自殺率也下降至每10萬人16.1人,略低於2017年至2019年的數據。

從憂鬱症狀到自殺率,都顯示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略有好轉。心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試圖解釋年輕人的憂鬱因子,如今他們也想找出年輕人的「快樂密碼」。

年輕人之前為何不快樂?

《經濟學人》指出,在2022年之前的十幾年,其實美國年輕人的心理健康不斷惡化。到2022年,25歲以下的美國成年人中,每6人就有1人表示「每週至少感到一次憂鬱」。2021年,超過5分之1的美國青少年曾受「重度憂鬱」之苦——他們連續兩週因悲傷無法進行日常活動;大約40%的高中生表示他們持續感到悲傷或絕望。

當時年輕人不快樂的原因,許多學者都在設法找出答案。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藤格(Jean Twenge)和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曾提出了一個流行的解釋:社群媒體。2010年代早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帶來Instagram、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興起,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下滑相關。雖然許多人認為這個理論很有說服力,但一些長期追蹤青少年行為的嚴謹研究,並未支持這個解釋。

《經濟學人》認為,心理健康問題惡化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年輕人對心理問題的定義改變了。他們更開放地分享彼此的困境,也對什麼算是「心理健康不佳」有不同的看法。例如,25歲以下的人比年長者更可能認為體重變化或注意力不集中是心理健康問題的跡象。一些常見的經歷被過度病理化,治療術語也逐漸融入日常語言。哥倫比亞大學公衛學院教授凱斯(Katherine Keyes)說:「對(心裡)創傷的定義已被重新解讀。」

看來,美國年輕人變快樂的原因依然難以捉摸,就像在不斷追問「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感到幸福?」《經濟學人》認為,這個謎題般神秘莫測。但這個正向的變化,已經足以讓美國歡欣鼓舞。


致碰到各種人生難關、很想放棄一切的你。如果你願意說出來,希望你能給社會一個機會,好好聽你說話。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

若您身邊有可能需要協助的朋友,也請參考【1問2應3轉介】3步驟,成為他們的力量和支持,幫助他們度過困難的時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