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10%新關稅,使得中國製造業者不得不加快規避關稅的腳步。
去年美國大選前夕,電子製造商Agilian Technology就擔心,如果川普重新入主白宮,新關稅政策將隨之而來,客戶也立刻要求他們擬定計畫。在那之後,公司高層便前往馬來西亞工廠考察,評估轉移一部份產線到當地的可行性。
現在,新的關稅迫使Agilian迅速在馬來西亞建立新生產線,目標是在春天時,將第一批產品運往美國。「我們不得不加快進度。」Agilian執行副總裁安羅蘭(Renaud Anjoran)表示,他即將前往印度繼續考察。
對許多中國製造商來說,川普的回歸加快了他們在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設立工廠或尋找合作對象的計畫。不少公司已經採取「中國+1」策略——也就是尋找中國以外、其他適合的生產基地,準備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
製造商的壓力不減反增
最近,川普提議對中國航運公司和中國建造的船隻,在進入美國港口時徵收費用。另外,他還在考慮對中國汽車、半導體和藥品課徵關稅,對這些製造商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其實,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前,中國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就已經促使企業尋找更低廉的勞動力。再加上對中國的高關稅、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讓這些公司更意識到「生產多元化」的重要性。
雖然在高關稅之下,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同時,中國的全球貿易順差卻在擴大,而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則進一步加劇。分析師認為,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少中國企業開始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然後再將產品出口至美國。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製造商加緊推進規避川普關稅的舉措
中國企業揮軍東南亞
為了規避關稅,不少中國企業正在迅速將產線擴展到正值「人口紅利期」的東南亞國家,越南、印尼和泰國都是熱門首選。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23年中國對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約91億美元(約新台幣2788億元),是2018年45億美元(約新台幣1378億元)的整整兩倍。
根據財務顧問公司Fathom Consulting的分析,自2022年以來,中國對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投資大多屬「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也就是建立新的工廠和營運設施,而非併購當地企業。
美國企業尋找替代供應鏈
自幾年前,川普第一次競選總統以來,美國家居用品公司Honey-Can-Do International的執行長格林斯龐(Steve Greenspon)就開始考慮將中國生產線轉移出去。公司的大客戶,例如沃爾瑪(Walmart)等零售商,也希望他促進供應鏈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