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全球綠色事業危機,台灣該有調整

2025-03-11 07:20

? 人氣

全球的綠色事業面臨頓挫,全球減碳再難達到目標。(資料照片)

全球的綠色事業面臨頓挫,全球減碳再難達到目標。(資料照片)

曾經高唱凱歌、一路長紅的全球「綠色事業」,今年、而且可能是未來都是,迎來十多年來最嚴重的頓挫,全球的減碳失敗幾乎已可預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2015年全球195國齊聚一堂、簽下巴黎協定,承諾全力減碳開始,任何與減碳有關的產業、政策,都成為「顯學」,受到各國的全力推動、讓企業紛紛追捧。各國都在增加風光綠電、降低甚至全部淘汰排碳嚴重的煤電,油車要在2035年停賣,更甚者則直接要討論「何時淘汰化石燃料」。

歐盟與英國政府都曾以當全球綠色事業領頭羊為號召,企業則大聲宣示投入ESG、RE100等,「綠色事業」成為全球最夯、最時髦、或是說最有「進步價值」的事業。

不過,鐘擺似乎逐漸另外一方擺盪,最明顯的是川普的回歸與歐盟從綠色事業上退卻這2件事,這2件事同時重擊全球的綠色事業。

川普代表的價值與影響應該非常明確;他否認全球暖化、認為這是「中國的陰謀」、2次上任都在就職首日就退出巴黎協定;他熱愛化石燃料、「鑽探、寶貝、鑽探」是他的信條;他取消拜登時代對購買電動車的高額補貼。

歐盟從減碳路上退卻,象徵意義比川普更大。歐洲一直是全球最熱衷、也是最投入減碳的國家。遠在30年前的京都議定書簽署時,許多歐洲國家就已參與投入,而美國則是退出京都議定書,不願參與減碳。近十多年則更熱衷投入,例如歐洲國家的「去煤化」就作得最道地,去年英國就實現「零煤電」的目標。

因為更努力投入綠電,也讓歐洲國家在風電產業上,成為全球的領頭羊,產業與技術出口到全球各地,台灣風電招標時,得標的國外開發商就是以歐商為主,也因此狀告台灣政府的風電國產化政策到WTO的是歐盟而不是美國,原因無他,利益相關之故。說白了,對歐洲而言,綠色事業既是環保、更是利益攸關的事業。

即使如此,歐盟還是退卻了,原因與理由也非常、非常的簡單:就是現實逼人罷了。

上月歐盟已開始要對一些綠色政策「放鬆」,所謂的「放鬆」有些是把實施日期延後,例如反森林砍伐法推遲1年實施;有些是把標準降低以免企業無法調適。套用一位負責綠色政策的歐盟官員的話,「我們需要確保有成長和繁榮」,白話文講就是經濟的需求再次被擺在綠色需求之上,這個轉變其實從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身上也可明確看出:去年她競爭連任時,就把經濟發展掛在嘴巴了,但2019年她首次競選時強調的只有減碳、綠色而已。

不過,這5年多來,歐盟在綠色事業的路是走得「太超過」,同時又碰上全球環境的大變。歐盟展開綠色事業的方式,核心其實是「更多、又更多的監管、限制」,這帶來的結果與影響包括:企業的成本增加、競爭力下降、創新被扼殺。

例如,根據歐盟官方的估計,遵守歐盟各種綠色規定的成本爲每年1500億歐元,這對原本全球競爭力就不怎麼樣的歐洲企業而言,無異雪上加霜;這1500億歐元增加的成本,其實大多是用在應付歐盟的官僚要求的「文書作業」及無助市場行銷的成本上。

此外,為了去碳的綠色事業時常是不利於工業推動,企業就抱怨,歐盟簡直是「透過去工業化來實現歐洲的去碳化」,但當全球環境有變、歐洲為了「去風險」等想要增加製造業時,就會碰到綠色事業與製造業如何取捨的問題,真要拉高製造業,綠色事業非要後退不可。

從川普的上台與歐盟綠色政策的調整,應該可以看出、也確定這10年席捲全球、蔚為風潮、甚至可說100%政治正確的綠色風潮,即使不是全然的逆轉,但至少「風向、勢頭」是有改變的跡象,川普才上台,未來4年可能讓這個翻轉走得更遠。

對全球的減碳事業而言,這是惡耗,原本成績與進度都已大大不如預期的減碳,經此折騰,要達到目標已難有希望。對台灣而言,無論是政府或企業,雖然不能就此放棄減碳進程,但更該密切注意與關切這個改變,才能作出該有的相應調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