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一八五縣道,突然被漫無邊際的鳳梨園包圍,左手是陡峭的山脈,想像中的水田則在遙不可及的右邊遠方。這是很久以前帶著學生從新竹出發,南下校外教學,在那路上被燒炙出的「邊境」異態感;甚至多年以後,重訪舊地,依然新鮮而生動。一八五縣道也稱沿山公路,位於屏東平原與大武山斷層之間,既是南北通道,也是東西界限。這界限是地理的,也是產業的,更交纏著族群、歷史與文化的豐富故事。
南北差異
執行「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計畫時,很自然地走上了這公路。這是研究計畫的第二本專書,研究範圍從北臺灣移轉到南臺灣。關於臺灣西部平原之客家分布,各區域有其差別。北部與中部客家形成連續區塊的客家聚落,且溯及河谷平原,並深入原住民領域;南部則為大型飛地,閩客平埔交錯,與原住民族關係則呈涇渭分明。在原客關係方面,北部與中部客家與平埔關係密切,平埔幾乎完全融入客家;而原漢關係緊張,特別是十九與廿世紀之交,因國家政治或力量的介入,導致原漢關係雙方處於準戰爭狀態。相較之下南部客家與平埔關係不像北部那般密切,原漢關係相對平緩。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族群生存空間與族群關係的地方性差異呢?這自然涉及整體地理環境、產業、國家統治、社會文化與世界體系等因素的影響。相對於北臺灣的淺山與丘陵,有許多深入山地的河谷平原;南部則因斷層地形,使得平地與山地區隔得很清楚。其次,由於北部淺山丘陵除了有原生樟樹,也適合種植茶樹,這兩項資源與產業都與國際貿易及世界體系息息相關。在這些地理資源與山林產業的影響下,臺灣南北部的經濟發展與歷史變遷自然形成不均質的發展。這一地理因素成了屏東平原族群界限的基本框架,屏東平原因為斷層,形成了沖積扇之扇頂、扇央與扇端等三個不同地理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不同的維生方式,而平埔、閩南與客家三個族群即分別生活於這些空間。至於原住民族則生存於斷層帶及其以東的大武山脈,於是造就了屏東平原的族群界限呈現畛域分明的現象。
然而,這並不意謂不同族群之間是彼此隔離的,反之三個不同族群的生活區域,有不同的維生方式,所以彼此之間必須相互依賴,也產生物資、社會與文化等各種形式的互動或交流。相較於十九世紀北臺灣緊張的原客關係,此時的南臺灣族群關係較為和緩,國家的治理在此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十九世紀時政府所設置的土牛界相關制度,畫設了族群間的界限;令人訝異的是,這條土牛界基本上就是現在的一八五縣道。對於這一現象,我們與其認為原漢雙方沒有衝突,不如理解成雙方找到了一個彼此可以往來或交流解決衝突的機制。亦即南臺灣早在十八世紀的中晚期,已經形成原漢之間互動交流的機制,當少數族群受到地方迫害時,國家具有可觀的影響力。
關於屏東平原這個三百年的族群關係歷史,我們過去常以漢人文獻及漢人為中心的歷史書寫,從原漢之間相互隔離與彼此對抗的歷史中,形塑了原住民族在過往開發歷史裡的角色,本篇轉從族群交流的角度,挖掘更多的故事,然後在這個基礎底下展開學術討論。

*作者為陽明文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本文節錄自《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陽明交大出版)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