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3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首次爆出有四所大學短報招生缺額。當時先是中國文化大學被爆料,並未確實將繁星、申請招生的缺額,回流到分發入學。教育部後續追查發現,佛光大學、真理大學、大葉大學也有同樣情形,而且估計這四所未回流的名額有870名。教育部除了對這四校違反招生規定發函糾正外,並扣減114學年度大學補助經費、私校獎補助款、招生名額等,予以懲處。
事件發生後考生和家長才驚覺,這些學校的招生名額及註冊率並不是真正實際的數字,大學有「寄存名額」這樣的制度,公私立大專校院皆可申請「寄存」,且每年皆有為數不少的寄存名額。
據媒體報導統計,近六年總寄存名額已超過42,000名,主要落在私立學校。檢視最新114學年的狀況,總共有四十七所學校寄存3,371個名額在教育部,其中公立大專校院(一般大學163名、技專校院357名)占520名、私立大專校院(一般大學452名、技專校院2,399名)占2,851名,大部分寄存仍以私立學校為主。另外,這次與往年較不同的是,公立大學寄存名額創下了歷年新高,過去幾乎不申請寄存的公立大學也加入,可見少子化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嚴峻。
大家好奇到底什麼是「寄存名額」?又是怎麼來的呢?政府為了減緩少子化帶來的衝擊,讓學校有彈性調整招生名額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減招。教育部在民國103年開始實施「寄存名額」的制度,也就是說各公私立大專校院經教育部核定的招生名額,若招生人數未達到核定的名額時,剩餘的名額可在來年申請主動調減。換言之,先「寄存」在教育部而不必縮減核准的招生數,等到招生人數回升,學校可申請再取回名額,藉此調控招生的母數,防止招生達成率過低。
舉例來說,某校的某學制日間部雖然奉部核定可招收的名額是100名,但學校評估只能招到60名,剩下的40個名額則寄存在教育部的帳上,等校方評估招生情況好轉後,再向教育部申請取回寄存的名額。問題來了,寄存名額已在教育部,取回有那麼容易嗎?
從過去近五年(110-114學年度)的資料顯示,大專校院共寄存約有3萬個名額,但取回的數量中,一般大學有十三校共取回311名、技專校院僅四校取回281名的寄存名額,合計十七所學校只取回592個名額,取回比率不到2%,這不就是實質的減招嗎?
若學校要取回這些寄存名額,其實是「很難要得回來」,學校必須提報完整的招生改進規劃,包括該學制班別的名額規劃及畢業學生流向等詳細說明。由於準備這些行政公文繁瑣,且改進規劃不易,除非招生不佳嚴重到會被教育部扣減名額,學校較不願意自廢武功將名額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