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稱《哪吒2》)在中國大陸上映以來,造成極大轟動。截至二月二十七日,票房已達140億人民幣(超過十九億美元),勝過《腦筋急轉彎2》而成為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在全球票房電影也已經排名第七!除了票房之外,它更在大陸的正式輿論及非正式網路空間,掀起熱烈的討論。這些討論包括了文化、歷史、政治、藝術,精彩豐富之至。同屬中文世界,又對「三太子」以及電影中各種「梗」也很熟悉的臺灣,沒能共襄盛舉一起欣賞、評論、揪心,實在是太可惜了。筆者相信,《哪吒2》若能在臺灣上映(或是上架串流平臺),以臺灣觀眾的背景與脈絡,必然也能激起火花,而且可能有著更多元有趣的評價。簡而言之,臺灣人會喜歡這部片的。
某些逢中必反的政治控,可能會簡單地把《哪吒2》與所有對岸的影視產品,都打成「認知作戰」,認為它就只是想要統戰臺灣而已。然而,這部片蘊含了許多成分,遠遠超越政治。筆者甚至相信,如果這部電影在臺灣上映,臺灣觀眾會與大陸觀眾有著共鳴、共情;同時卻也會有著不同的視角,展現我們的特色。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哪吒2》是一部製作精良,從動畫技術、品質,到故事劇情,角色刻畫都極為成功的中文商業電影。尤其在技術面上,可能僅次於迪士尼。在串流平臺早已普遍,資訊自由也鮮少受到管制的臺灣,我們很容易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好片」。可惜的是臺劇與臺灣電影,卻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能夠「走出去」的國際級作品。而《哪吒2》這部中文的「好片」,本身就可以刺激、提醒我們,一部好的商業電影,該長成什麼樣?臺灣做為華語世界言論最自由的地區,也曾是中文世界的影劇重要輸出地,要怎樣才能重新起飛?
更讓臺灣人驚艷(或驚訝)的,則是《哪吒》(第一集與第二集)電影中有著太多我們也熟悉的元素:片中充滿著周星馳電影的梗(唐伯虎點秋香、齊天大聖之東遊記、少林足球…)、香港電影的臺詞(例如,《太極張三丰》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日本動漫人物(七龍珠之超級賽亞人的造型),以及好萊塢電影畫面(魔鬼終結者、復仇者聯盟)等等。對於中國大陸的「80後」或是臺灣「五年級」以降的觀眾,都是滿滿的既視感。而且這些「梗」不是硬湊,也不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渾然天成地融入電影中。
導演餃子就是個「80後」,而且自己承認從小看港片長大,受到周星馳極深的影響。而這種擺明著把多重元素,無分古今中西,塞在喜劇電影中的模式,不就是周星馳電影特色之一?你若有機會看《哪吒2》,三不五時就會有著熟悉但改編過的好笑或熱血片段冒出來,一定也會掀起某種情懷,會心一笑甚至拭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