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香港歷史研究補遺—美國與香港關係的前世今生

2024-02-11 07:00

? 人氣

不過,以美國為中心的角度,無法解說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輸出外地之後,如何與本土連接,發揮影響力。這正是本書研究價值之所在,在此可舉兩點說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香港跨商之中介,影響了美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之成效。以中大崇基學院成立過程為例,其建築、圖書館館藏資源,主要來自美國組織,而其校園用地所得,則需港英政府官員配合。於過程之中,本書人物之一、崇基領袖歐偉國是關鍵人物。一方面,美國組織原本無意成為崇基的主要支持者,原因是從這些組織角度看,香港很快便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進侵。歐偉國憑其手腕協助逆轉局面。另一方面,歐偉國亦憑社會資本,得到港英政府官員支持,為崇基尋得校址。

(二)美國之影響,並不僅限於意識形態層面。美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之源起乃至輸出國際,與國際間的意識形態對壘有關。但在香港,其影響卻超越了這種意識形態對壘。本書的一大主題,是深受美國影響的香港跨商,利用香港資源,推動了中國面向世界的改革,促成了中美兩國破冰合作之局面,其中一例是胡應湘。他年輕時曾旅美留學,美國的教育乃至建設規模,令他留下良好與深刻的印象,他為長子取Thomas Jefferson之英文名字,足以印證這一點。胡應湘後來成為香港建築大亨,他在中國爭取高速公路發展項目,這亦成為八〇年代中國改革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不過,項目屢遇阻力,胡應湘的對應之一,是送六位廣東官員到加州,讓他們感受美國高速公路之發展,分享胡應湘在三十年前於美國所感受的震撼。胡應湘特意買了一部車,親自駕駛,帶官員遊覽。當時廣州副市長在車內寫日記,他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道路上,難有這種體驗。這是共產中國面向世界、融入美國之全球資本主義體系過程中的其中一刻。

第二,本書強調以港口城市(port city)書寫全球史之必要。近年在全球史領域之中,港口城市之影響與戰略意義愈趨受重視。英國歷史學家達爾文(John Darwin)的近著《解鎖世界》(Unlocking The World: Port Cities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Age of Steam 〔1830-1930〕)便是探討這一點。按達爾文的理解,全球化之義,是人、貸物、金錢、技術、觀念、信仰,乃至生物(動植物與微生物)之長距離交流,而這種長距離交流正是透過港口城市進行,全球連結由此而生。《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原書的副題,包含「全球化新史」(new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用語。作者在序章這樣說:「不以香港為中心,香港獨特的歷史經驗,乃至從香港往外幅射、與國際互相交集的全球史便難被還原。梳理香港民眾在歷史中的能動性(historical agency)痕跡,不但有助我們理解持續殖民主義之下的經濟演化與經驗,且亦能幫助我們探究中美之間巨大商業與教育網絡的起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