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香港歷史研究補遺—美國與香港關係的前世今生

2024-02-11 07:00

? 人氣

香港中文大學首任校長為經濟學家李卓敏。到港履新之前,他就讀於美國在華傳教士學校,後到美國留學,曾為民國官員,於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總部工作,管理美國對華援助資源。及後他到美國西岸大學任教,其研究方向亦按美國冷戰需要而改變——李卓敏不再研究國際貿易,改為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在其任內,不少學校發展資金來自美國,中文大學(中大)亦漸以跨太平洋大學作為定位。其大學圖書館管理以美國而非英國模式為標準,中大的校外評審人選及教員主要來自美國而非英國,學術榮譽制度亦與美國接軌,學校「國際化」政策以美國為重心,中大亦設立東亞乃至東南亞首個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而這類課程概念源於美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一九六〇年代項目發展之時,美孚新邨是世界最大型私人屋苑,其資金來自美國巨企美孚石油,對當時香港而言,這是史無前例的投資計畫。美孚新邨源於港英政府的葵涌高速公路計畫,計畫觸及美孚的貯存庫用地,為作補償,港英政府提出換地建議,美孚新邨之發展計畫由此而生。促成此事的,是時任美孚石油執行董事宋啟鄖。他在一九五三年從中國移居香港。在此之前,他居於中國東北,曾入讀美國傳教士學校,後到美國留學。美孚新邨大受香港中產歡迎,因著香港的成功經驗,美孚成立土地發展公司,於全球業務之中以地產發展開源,三藩市南部的紅木海岸(Redwood Shores)樓盤是其實驗作。

移居香港之前,沈熙瑞曾在美國留學,及後於中國大陸民國政府處理金融事務。一九五〇年代初,沈熙瑞南下至香港。沈熙瑞在匯豐銀行工作之時,他利用人脈,方便同樣是來港移民的中國紡織界精英得到貸款,使之得以發展紡織產業。這些紡織商後來亦運用其美國社會資本,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取得盈利。一九七〇年代末,香港學者黃紹倫曾訪問沈熙瑞,其回答反映對二戰後香港發展而言,跨商的社會資本如何舉足輕重:「我……告訴紡織商有何替代方案。我私下認識他們,所以能夠代表他們,與滙豐銀行洽商。我們向滙豐銀行與港英政府官員進行遊說,說明紡織業對香港有何好處。他們的確也能夠見到紡織業的經濟利益。戰後紡織品需求甚殷,故此利潤龐大。基本上,工廠能在三年內回本。銀行只要能夠見到利潤,便會同意批出貸款。於是我充當滙豐銀行非正式顧問,每週設晚飯飯局,處理顧問工作。後來我愈加繁忙,滙豐銀行說,我們需要你。結果我在接下來三年乃至現在繼續顧問工作。這份工作甚至沒有合約。」本書作者特別提到,事實上,在滙豐銀行檔案之中,關於沈熙瑞的材料甚少,只餘數幀照片。這意味,滙豐銀行與沈熙瑞都不願意記錄其行動細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