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香港歷史研究補遺—美國與香港關係的前世今生

2024-02-11 07:00

? 人氣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美國國際影響力的前世今生

冷戰時代是本書跨商故事的重要背景。除了跨商之外,故事的另一重要元素,是美國透過非國家組織渠道進行的對外援助。冷戰形勢固然是美國以此作為國際外交政策骨幹的重要成因,但這種國際關係戰略思維早在一九三〇年代成形。在此略為介紹美國歷史學家埃布拉德(David Ekbladh)的著作The Great American Mission: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merican World Order,提供更多脈絡,以便理解美國對港影響,乃至「香港模式」之構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在一九三〇年代,美國本土便已開始思考如何以新型「現代化」發展論述,守衛「自由世界」的邊界,抗衡極權力量的國際擴張。當時的國際思潮,開始視崇尚操控的法西斯與共產主義為最佳政治與社會組織模式。美國的自由論者繼而認為,在自由放任主義(laissez-faire)與反自由的法西斯與共產主義之間,需要開闢第三條路,以挽回輿論對自由世界管治能力的信心。著名猶太裔社會學家曼海姆(Karl Mannheim)事實上曾言,此後再無規劃發展與自由放任之別,只會有規劃好壞之分。在此脈絡下,位處美國南方的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模式被視為第三條路的示範案例。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發展模式。此一模式始於一九三三年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爆發之時,屬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第一次新政」(first New Deal)的一部份,其目標是希望透過政府機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督促與施行各種新政,以解決美國南方的社會貧窮問題。新政內容包括:興建水壩以治洪水與發電、推動農業發展、改善公共醫療、推廣教育等。這種模式有三點特別值得一提:第一,模式相當重視教育,原因是教育被視為形塑公民健康品格的媒介,且亦能夠提升勞工的知識乃至生產力。當中兩項政策,分別是每年向近七千民河谷民眾派發逾二十萬本書籍,以及贊助所有運動、戲劇等社區活動;第二,為與德國、日本、蘇聯重視極權的國家規劃模式作區別,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強調公私營合作,以實現規劃願景。在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商界、公民社會組織皆參與其中;第三,在美國之內,這種自上而下的規劃發展模式,自然會激起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分權爭議。於此,利連索爾(David E. Lilienthal)是關鍵人物。他得到美國總統任命,領導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為化解爭議,利連索爾積極推動地方分權,確保大學、地方政府、草根都能影響規劃之決策,確保規劃內容著眼於本土需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