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當農地不斷流失、農業用水再減一成,如何保障永續農業?

2018-09-11 06:30

? 人氣

農地不斷流失、農業用水再減一成,如何保障永續農業?(資料照片)

農地不斷流失、農業用水再減一成,如何保障永續農業?(資料照片)

「全國農業會議」上周六落幕時,正好迎上台北一場暴雨,似乎在回應整場會議的討論焦點,氣候變遷下台灣農業永續的挑戰。會中,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台灣農業永續一定是先有土安、環安、農安、才有食安。」然而對照七年前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許多指標不進反退,而且在農地不斷流失、灌溉用水不足及汙染下,要維持農業永續已經愈來愈困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是會議的定位,農委會說距離上次農業會議已經過15年,也就是民進黨執政的2003年。這個說法非常奇怪,因為2011年就舉辦過「全國糧食安全會議」,總統、行政院長都到場做重要宣示,當然是一次重要的農業會議。就連現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都是當年與會的重要學者,不能因為是國民黨辦的所以不算,反而應將上次會議結論拿出來檢討,才能看出這七年之間台灣農業的進退。

台灣糧食自給率不進反退,這次目標乾脆不訂了

在七年前那場會議中,行政院引用經濟學人雜誌,強調糧食危機是一場「寂靜的海嘯」,而當時我國糧食自給率只有32%,已處在危機之中,因此那次會議做出最重要的結論,就是「2020年國內糧食自給率要提高到40%」。這個大目標也牽動幾乎所有其他目標,包括要保存優良農地,要嚴審農地變更,以及活化休耕農地,提供安全及足夠的灌溉用水等等。七年後這些目標達成了嗎?

先看糧食自給率。2014年曾經提高到34%,但2016年又降回31%,距離40%的目標愈來愈遙不可及。當年農委會解釋為何糧食自給率這麼低的說法是,因為小麥、玉米、黃豆等國內生產只有2%,未來要提高國內自產比率。但七年後的今天,提出的數據還是小麥等自產率只有2%,七年之間完全沒變。而這次會議就乾脆不再提糧食自給率了,當年那個40%的目標已隨風而逝。

而提升糧食自給率另一個手段是活化休耕農地,當年的休耕農地有20萬公頃,預計到2020年要活化14萬公頃,但七年後休耕農地還是20萬公頃,一寸都沒有往前走。此外為了保有優良農地,當年也提到要總量管制,嚴審農地變更,尤其是台糖農地。但事實上,這些年來農地被各種名目占用已不斷流失。

農地不斷流失,實際耕作面積只剩57萬公頃

依照農委會去年10月公布的「農地資源盤查」,台灣可耕地80萬公頃,但實際用於生產的耕地只剩57萬公頃,三成耕地被占用(如附表),包括工廠、農舍、住宅、商場等等,其中非法工廠就占了1.3萬公頃,比例最高。

農地行為分析表(資源來源農委會)
農地行為分析表(資源來源農委會)

民進黨或許會說,這是國民黨時代沒把農地管好的結果,那就來看看民進黨時代對於農地又做了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