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超觀點:大陸對美進行非關稅報復的可行性(上)

2018-08-23 07:00

? 人氣

中美貿易戰爆發,圖為長榮位於美國的貨櫃。(AP)

中美貿易戰爆發,圖為長榮位於美國的貨櫃。(AP)

中美貿易戰已經點燃,相互課徵關稅的規模逐漸提升。惟中美貿易規模相差甚大,一旦美國加徵關稅超過1300億美元,中方就無法再提出相應規模的報復,勢將轉向實施非關稅措施,對美國施壓。而且這已經是進行式,未來力度將逐漸加大。本文將介紹大陸可能對美國進行的非關稅的措施,並分析其可能之影響。惟其可能的做法繁多,本文將分為上下篇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對大陸美商設限

中國大陸經常利用各種措施對外商施壓,最明顯的例子,即是阻撓高通(Qualcomm)併購恩智浦半導體(NXP),原本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於2015年認定高通構成壟斷重罰60.88億元人民幣,事後與大陸政府私下達成協議,在各地大舉投資,扶植通訊與半導體產業,後因中美摩擦併購案成為犧牲者。

可以預期大陸對美企監管、拖延美國產品通關、取消美國產品訂單與現制美商投資等行政措施將會大幅增加,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之後,台灣商品也受到如此對待。此舉雖然將對美國政府形成壓力,但同時降低外商的信心,造成外商因而撤出大陸市場,陸方不得不慎。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六月公布的《全球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去(2017)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達1,360 億美元;另大陸商務部月中也剛公布FDI數據,今年1-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760.7億美元,年增5.5%。由於投資對大陸經濟的貢獻度達三成,大陸經濟下行風險增加,國內投資保守下,若惡整外商,恐造造成外資大舉撤離,對GDP的影響不言可喻。

中美貿易戰。(AP)
中美貿易戰。(AP)

二、拒絕到美國旅行

大陸與外國發生摩擦時,常用民族主義的作法,抵制該國的產品,並拒絕至這個國家旅遊,由於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龐大,出國旅遊人數眾多,發動類似的行為,通常會造成的抵制國家級企業的重要經濟損失。日本、韓國與菲律賓,甚至台灣都嚐過苦頭,尤其是2016年因韓國部署美國薩德飛彈系統大陸隨即推出「限韓令」,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影響至今仍未完全解除,先有20多家樂天超市(樂天瑪特)被下令暫停營業,最後被迫退出大陸市場;韓劇遭全面下架,韓星也無法登上大陸節目;至南韓旅遊亦遭大幅抵制,據韓國觀光社的統計,2016年大陸赴韓遊客數為800萬人次,幾乎是外國旅客的一半(47%),2017年下滑至只有417萬人次,可謂是大幅腰斬。韓國央行估算,導致2017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減少約5萬億韓元。縱然至今中共從未公開承認有施行「限韓令」,皆稱是民間自發的動作,然而中國大陸言論管控嚴密,若不是政府默許,甚至是在背後操控,根本不可能全面實施相關措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